"开民智"比"管钱粮"重要--老百姓都有过好日子和发财的愿望,开民智让他们明白法度,见多识广,每个人都学会赚钱,"钱粮"自然越来越多--曾国藩眼中的官民关系,其实和今天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样,官员只要廉洁而持平,广开民智,发展GDP 的事情,老百姓会比你做得好,而如果官府只是去发展GDP,势必会出现与民争财的窘状。
撇开剿杀太平军,也撇开晚年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锋不提,我想大多数人都未曾注意他在训练湘军之前,曾在九年内连升十级,赢得了道光、咸丰的空前信任。在初入官场的早期,曾国藩只是一个出身农家的读书人,无数翰林学子中的普通一位,因为无钱给老师和上官送礼,迟迟都未能获得皇上的召见。而正是由于在这次道光皇帝的面考中,曾国藩一扫皇上对他的厌恶,被认作为"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摘自《曾国藩发迹史》)。
毫无疑问,道光皇帝是一位勤政有为之君。曾国藩认为做官第一要务是"廉","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官员不廉无以持平"的选官主张,适逢清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不断之际,可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正是由此,在晚清的后70年,汉族书生逐渐取代满族的武夫成为政治中心,儒家思想重现了其威力。在道光问及地方官如何施政时,曾国藩认为"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相对来说,钱粮可以暂缓清点。因为,"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而钱谷都是有记载有数字的东西,早晚清理,效果应该一样。"在曾国藩看来,既然朝廷已经高薪养廉,那么,官员的廉洁与否,就是现行的政治体制能否持续的关键。曾国藩在京当翰林之时,因为无钱参加各种官场聚会,便出榜昭示众人,不参加各种凑份子的聚会--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就谁也不得罪了,即便是对自己的座师、当朝中堂穆彰阿,逢年过节之时,也只是写一幅字送去表明诚意。
中国官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切都是由人来操纵,而每个人都有人情,一层层传递,到当事人那里,便已经天差地别--所以,微服私访就格外受到百姓的欢迎,曾国藩在去四川主持乡试的途中,顺手端掉贪官,在京不畏权势、参倒郡王,据实上奏文庙修建中的贪污事实,也为遭弹劾的满官辩护,都是因为他廉洁自律、对事不对人的公心。更重要的是,对别人严,对自己就更严--每日三省吾身的《过隙录》,可以说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最好证明。而在清查户部亏空时,他更是脱光后进入府库清查,堵住了贪官恶言毁谤之口,从而赢得了皇帝和满朝文武的信任。
有意思的是,作为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却因战功赫赫而被封为武侯。我常想,组织训练军队时,廉洁和开民智有何作用?绿营与八旗腐败不堪,军纪败坏,而曾国藩组建湘军,则多选"朴实无心窍"的农民,拒绝浮浪子弟入伍。同时,曾国藩身体力行,亲自教授,令士兵先识字,再识义,使湘军个个都会背唱《爱民歌》。其后,虽屡败而屡战,但湘军威名日盛,终有"无湘不成军"的美誉。
或许说,廉洁在收拾民心、整顿纪律时有用,对发展经济有何帮助?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历代都很头疼的问题:能吏还是廉吏,才是国家之福?一般来说,能吏不好管理,居功自傲而顺手牵羊的多的是,"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皇帝还是懂得,往往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太过分,就算了。廉吏则素有清名,而清名的背后则是清闲,什么事都不管不问,自然就廉洁了。曾国藩并不是户部出身,抓经济不是他的强项,然而,两江总督任上时,江南经济却恢复发展极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派优秀子弟公费出国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开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应了他所说,"开民智"比"管钱粮"重要--老百姓都有过好日子和发财的愿望,开民智让他们明白法度,见多识广,每个人都学会赚钱,"钱粮"自然越来越多--曾国藩眼中的官民关系,其实和今天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样,官员只要廉洁而持平,广开民智,发展GDP 的事情,老百姓会比你做得好,而如果官府只是去发展GDP,势必会出现与民争财的窘状。
作者: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