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
□周鹤权
可以这么讲,上了年纪的人都是看红色经典、听农民起义的故事长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养成了喜欢阅读历史小说的习惯。年轻时每当读到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将士们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作为湘军最高统帅的他,两次跳入长江欲为满清王朝“殉节尽忠”时则喜出望外。读到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城大肆屠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又蹙眉拍案、余恨绵绵。由此对曾国藩的形象,正如当时的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个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鲜血的刽子手。后来又翻阅了张笑天先生撰写的章回小说《太平天国》,觉得曾国藩治军很严,对部下对被俘的太平天国将士,有礼贤下士、屈己待人的一面,在和农民起义军多次战场正面交锋中,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超过太平天国的很多将领。他属于大清朝的中兴良臣贤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儒将。
近期在省城一家新华书店购得一套线装本《曾国藩家书》,闲暇时节细细阅读很觉有味,可圈可点处很多。全书分四卷九个内容,分别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和为政。纵观全书,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地透视出这位从湖南湘潭偏远的小村荷叶塘出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强盛国家之业,同时更是一位克己复礼的孔孟理学名士。虽然官至湘军统帅,后又任两江直隶总督,位居武英殿大学士高位,却终身崇尚俭朴、温良谦恭,教育家眷勿忘劳作、常思一丝一缕来之不易,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他提倡黎明即起、每天读书、学习、静坐做学问,夜不出门并身体力行,处世确实不同凡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戎马倥偬、异常动荡的环境下提出了做人的“八本”“三致祥”,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和老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教育部下、家人用平常心态面对生活,以积极心态看待事物,以从容有序的心态包容一切。
对于曾国藩,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观点评价,这很可能是历史的复杂性和曾国藩本人的复杂性,这里撇开曾国藩历史功过,单从其家书的人文视觉分析,可以说全书透溢出审慎细密的嘱托。低调务实的家风,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哲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化感受。他崇尚科学务实,不相信天才的神话,为成功出自勤奋、勤能补拙树立了一个榜样。他在克己修身中身体力行,严训弟子秉承了中国儒家的传统美德。在家书中一再教育和告诫子弟立德、立业与立言的三者关系,其中着重强调立德最难,而曾国藩本人却做到了立德的一个相当高度的境界。
在做学问研习经书典故时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有这么一段话:“看书不可不择,做学问要一心一意,时常把十几种书贯串精通、略作札记,读书一怕无恒,二怕随笔点过并未明白,若能明白,久而久之必得滋味。”笔者以为,《曾国藩家书》中闪烁的人性智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常阅读、浏览对人生旅途中心胸狭隘的偏见、顽固不化的个性、失控冲动的情绪、不经思考的决策,或许能起到涤滤净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