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我见过两个版本的曾国藩家书,一个被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分别是“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另一个则被编校整理成了九卷,分别是“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事,理财,治军,为政”。
这回我读的是前一个版本,并依各篇把笔记整理成了几个部分。
全书被喻为名著,内容较为广大,关于它的介绍与评论,网上权威的多的是,我就不往里填零碎了。本笔记只笔记一下本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做笔记的部分,并且拿出来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交流交流。
依照七个部分的次序,咱先从修身篇说起。修身篇中,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这句话翻译成现汉就是,治疗心病的药是胸怀广大,治疗身体的药是不乱吃药。依我的想法儿,他人类不管走向什么世纪,它医学不管将来发展到什么地步,这句话也是放之各时代而皆准的。因为心这个物件儿,确实不是一般药物,器械说治就能治的,它“农夫山泉——有点儿玄”……
书中还有给上面这句话起辅助作用的一句:“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说的还是心胸。这句话翻译成现汉就是:古来成功人士虽志向各有各的,但豁达光明的胸怀大概其都是一样的。此句还让我想起了另外两句名言:一,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二,世界上最广阔的莫过于大海,比大海还牛逼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劝学篇
第一段让我觉得必须笔记的话语出项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罢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看两遍,再冷冷静静自顾自顾,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过了几天在看《名著通览》时发现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代也把这句话当作金玉良言。于是乎我就想起了一句老话——什么所见略同来着?也是一没留神……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除了做事有恒,另一个在“劝学篇”中贯穿始终的观点就是:专。“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至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弟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两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致诸弟•述学诗习字之法)”。这一句的要义笔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听别人讲过,不过人家讲的不是读书,讲的是烹饪。此人是一特二级厨师,做法餐的,他说,其实一个厨师如果西餐学得特别精,那他做中餐也会很强,因为厨理都是相通的……
做事有恒,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员说了那么多遍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除了有恒,专一这些主线,各个信中的许多段落也是精彩而有理,易生共鸣N多:
“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尤其是“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没精打采”这句,不是一般二般,一点半点地切中要害,各种同感。一天下来,只要干得都是正事儿,没费什么功夫儿在闲玩上,那甭管再苦再累,睡觉时也一定舒坦,因为心里踏实。而“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这句大概就是阐述一下点儿啷当的人喝西北风的几率比较大。
劝学篇中有段讲立志的话亦非常深刻,抄录如下: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这段话大概其就是说,要是自己想学好,怎么着都能学好;自己不想学好,就是跟大圣人住一块,也是他是他,我是我,虾米用都没有。
为了督促弟弟们更好地学习,曾国藩还建立了每月让弟弟们做作文寄给他的制度。曾国藩在京城工作学习之余批阅这些文章,及时再寄回家中。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信件中,曾国藩提到了不少学习方法,比如:“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治家篇
治家篇里的信件包括曾国藩写给爸妈,爷爷奶奶的和兄弟们的。而从语气中可以看出曾和曾父在往来信件中对对方都非常客气,总要说一大堆特定的称谓或是恭维的话。这爷俩儿都是文化人儿,写信像是严肃地做游戏。
治家篇第一封信的标题便是: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这个标题基本上也就是整篇的指导思想。很多封信中的句子都围绕着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进行阐述,比如:“兄弟和,虽穷氓不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在家庭对外政策上,曾国藩是这样说的:“庶人人畏我之威,而不恨我之太恶(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翻译成现汉就是:让人人都敬畏我的威严,但又不是特别痛恨厌恶我。凯撒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在乎你们恨我,我只要你们怕我”。两者一比较,还是咱国家的含蓄一些,貌似后者更肆无忌惮,飞扬跋扈,可谓气焰十分嚣张。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曾国藩大人也给家里人做了重点布置,他在“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一信中吩咐各位弟弟:“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明,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检拾,以为儿侄之榜样”。大概意思就是说经常不打扫卫生的家庭是会衰败的家庭。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您说谁进门看见一堆乱七八糟物件儿堆屋里没人管,脏盘子脏碗两礼拜没人刷不心烦,不心堵啊?除了交待讲卫生的问题,曾国藩还向四个弟弟们交代了败家,败人的关键所在,以示警戒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注:佚是放荡的意思 。
后面更有一封信搬出了八条祖训以教育弟弟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在治家篇最后一封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里,曾国藩向弟弟们以及今天的读者们讲述了一个欢乐大家庭的观念,那就是多生孩子多种地,全家和睦乐融融。这不由不让人想起了十年前“金龙鱼”食用油的一句广告词:“幸福,不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顿饭吗”。当时我对这种小家小气的说法还很不屑,现在想想,能做到这一点,其实真难,真难……
理财篇 家书的这一部分题目虽然叫理财篇,可前十几封信都是哭穷诉苦,实是无财可理。此情景从这些信件的名称上便可看出,如: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禀父母•筹归还借款;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从诸信的内容可以看出,青年时代初入北京公干的曾国藩手头儿其实很不富裕,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而且还经常换房子搬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敢情曾国藩年轻时也是一北漂儿……
说句题外话,其实这世界上有一定理,那就是甭管是古今是中外,绝大多数牛逼人年轻时都有经济困难的情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本大侠下月房租怎么交就还没着落呢。
而到了理财篇的后半部分,读者可以看出曾氏家族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曾家有了钱后不忘帮助乡里乡亲,周济亲戚族人,这从信件们的标题上也可以看出,如: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但是,老增家接济别人也不是瞎胡乱给钱。“周济受害绅民,非泛爱博施之谓,但偶遇一家之中,杀害数口者,流传迁徘,归来无分者,房屋被焚,栖止靡定者,或与之数千金,以周其急。先星冈公云:‘济人湎济急时无。’又云:‘随缘布施,专以目之所触为主。’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那句老话:救急不救穷。
在理财篇里,还有一信讲到了与人办事周旋时的技巧:“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作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翻译成现汉就是说,办事的时候没真意不能感人,但要全是让真意傻呵呵地直来直去,没有其他文辞以修饰渲染装点,没有工宣,没有包装,那也是办不成事情的。其实总结起来还是那句江湖老话: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嘴把式……
此篇在叙事时也偶有提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逆夷海氛甚恶,现在江苏滋扰,宝山失守,官兵退缩不前,反在民间骚扰”。翻译成现汉就是:夷人(英国侵略军)在沿海地带气焰十分嚣张,现在又到江苏骚扰,宝山失手,官兵不跟洋人干,反倒骚扰老百姓。这景象里的主角们和那些六,七十年后不抗战,只捣乱的军阀是多么的相似。
为政篇
在为政篇中我学到了生僻的成语,一是“鸿嗷天下”:形容遭水灾人民悲惨的哀声响彻半天中;二是“无势无趣”:指失去军势、军心。尤以前者令我久久无语,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代,那声声“鸿嗷”似是犹在耳畔,甭管什么年头儿,甭管什么劫难,甭管谁该负责,那都是中国人,都是老百姓啊……
为政篇信件太多,在下看得草草,没太多笔记的东西。只抄录了两个原则性的东西以为记录:
“至于相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
意思是:至于担当大事,全部诀窍在“明强”二字。《中庸》所说学、问、思、辨、行五方面,它的要点归结为:思必明、柔必强。说到“中庸”,很多很多,确切的说是太多太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这两个字是中和,平庸之类的意思,进而理解为“中庸”是宣扬处事世故圆滑,不变化,不进取等等古旧思想。其实,古汉语中,中为附和,庸为广大。附和广大以后,我发现我跑题啦!
“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留心儆戒,如闻我有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劝。”这句话貌似是写给权者看的,因此就不做现汉翻译了。
用人篇
此篇篇幅较前几篇少很多,只有十来封家信。早就看书上说曾国藩的用人之术是相当强大的。但信中透露的细节不是太多。但是这里面观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写得还是非常直截了当的:“余告筱辅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司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总结成现汉就是:找人就要找这种人——干实事,没官腔儿;有条理,不吹牛,外塔一吃苦耐劳。
但如果一时选不到这样的人员怎么办呢?没关系——“办大事者以多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这句就是说如果特满意的人没有,那咱就选个差不多的,再慢慢给他教育到自己满意了。嘿嘿。
全书分篇的介绍到此告于段落,以后如有心得,在下会随时补充。下面的部分就是瞎扯点不着边儿的东西了,轻松一下呗。
1.谁发明了“汗”?
您知道吗,这几年的网络流行词“汗”其实并非现代年轻人首创,前人早已熟练使用多少世纪了。《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里就有这么一句:“今四弟之所责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读之汗下”……
不光您汗下,我汗也下了……
2. 曾国藩家书中唯一的困惑
整个家书行笔流畅,说理清楚,叙事条例性强,没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唯独下面一个细节笔者才疏学浅百思不得其解。
“昨岱云自天津归云:‘船不甚好’。男颇不放心,幸船上人多,应可无虑”。这句话翻译成现汉就是:“昨天岱云从天津回来说: ‘船不怎么好。’儿子很担心。幸亏船上人多,应该没有什么可顾虑的”。
我实在想不出船上人多人少和船本身安全不安全有什么关联。
3. 曾国藩家书中的迷信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中有这么一段话: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于五月中旬,染瘟症,服药即效,已痊愈矣,而余热未尽,近日头上生癣,身上生热毒,每日服银花甘草等药,医云:“内热未故,宜发不宜遏抑,身上之毒,至秋即可全好,头上之癣,亦不至蔓延。”又云:“恐家中祖坟上有不洁处,虽不宜扰动,亦不可不打扫。”男以皮肤之患,不甚经意,仍读书应酬如故,饮食起居,一切如故。
信中所说的这位医生见到患者得了皮肤病,也许是不知道怎么下药,竟把病因归结于患者祖坟有不洁之处!跳跃思维的我见过,思维跳成他这样都能蹦迪的我真头一次听说……
4. 曾国藩的文字solo
作为道光年间的文科高考状元,曾国藩那笔杆子,那叫一杠杠的。以下摘录一段精彩的文字solo大家共赏:
腊月信有湖涂字样,亦信之不能禁者,盖望眼欲穿之时,疑信杂生,怨怒交至,惟骨肉之情愈挚,则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度日如年,居室中环墙,望好音如万金之获,闻谣言如风声鹤唳,又加以堂上之悬思,重以严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詈者,情之至也,然为兄者观此二字,则虽曲谅其情,亦不能不责之,非责其情,责其字句之不检点耳,何芥蒂之有哉!
笔记总结:
曾国藩家书问世这么多年,神州大地上这么多大人物,中人物,小人物都将其奉为名著,爱不释手,这么多关于它的文章书评读后感写出来,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不过我倒是更关心他写家书这件事情本身。流传下来的家书一共有1500多封信,据说实际上写的还要多。年代跨越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在那个通讯并不是特别高效顺畅的年代坚持按时给家写信(毛笔信),甚至在多次面临生命危险的战争时期(家书中多有提到自己被围困,随时准备以身殉国)依然毫不间断,而且下笔从容淡定,叙事条理清楚,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甭说别的,咱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员,能每一周给家里写封算上标点百字符以上email的人又有多少呢?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曾国藩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曾国藩第一次见道光帝 |
下一篇文章: [历史随笔]]《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兼谈对曾氏的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