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军校生涯:比剑打服日本教官 src="/Article/UploadFiles/201104/20110419172402276.jpg" border=1 name=MM>
“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叶剑英于1897年4月28日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原名宜伟。父亲叶钻祥,年轻时曾考取过清朝的武秀才,但却无用武之地,只得靠摆摊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叶剑英兄弟姐妹共八人,由于贫病交加,有四人夭折,只有他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在苦难中长大成人。
梅县虽然地处山区,但由于华侨众多等原因,与封建思想文化对立的新思想新文化在这里传播得较早较快。叶剑英七岁入私塾时,梅县已经开始提倡新学。因此,他很快就告别“子曰”、“诗云”那一套,转入雁洋堡怀新小学堂学习国文、算术等新课程。11岁时,他进入丙村镇三堡学堂,他的老师中,有一个名叫林修明的,思想激进,常给学生们讲官逼民反的故事,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林修明后来成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之一。在林修明等进步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叶剑英与一些胆大的同学,首先剪掉了自己头上的长辫子。
在家乡东山中学求学期间,叶剑英由于品学兼优,连续两届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会长。他曾在学校后山的油岩上题诗一首:“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表明了报效国家的志向和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夕,学校决定举办教学成绩展览,以迎接省教育部门检查。叶剑英作为学生自治会长,在参加办展览过程中,主张把规模搞大一些,超过梅县的教会学校和官办学校。校长怕得罪官方和洋人,不同意这样做,因而发生了争论。校长认为叶剑英对他不尊重,以扣发文凭相威胁。叶剑英一气之下,卷起铺盖提前一个月离开了学校。校长托人转告他,以“认错”为前提,回校领毕业文凭。叶剑英回信表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中学毕业后,家中无钱送他继续上学深造。为了谋生,他只好漂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的怡堡,投靠几位伯父,在堂兄的帮助下,进一所小学当中文教员。
就在叶剑英苦闷彷徨之际,传来了云南督军唐继尧派代表到南洋宣抚华侨,并招收一些华桥子弟回云南入讲武学校就学的消息。叶剑英毅然报名投考,被正式录取。
咬紧牙关坚持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