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e >> 叶剑英 >> 正文

 

叶剑英与中国民主革命的两次历史性转折

 叶剑英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中国民主革命的两次历史性转折中作出的光辉贡献,更使我们萦怀难忘。

  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入到由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转变中。叶剑英在这次转折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紧接着在南京建立了反革命政权。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为了争夺权力,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通电反蒋,一时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宁汉对立,是归南京,还是去武汉?这是当时摆在每一个革命者前面的大问题,必须作出果断地选择。叶剑英当时是驻扎在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如果跟着蒋介石走,不仅可以做大官,而且可以发大财;否则,要公开反对蒋介石,弄不好,就可能有砍头的危险。他从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血的事实中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认清了国民党右派的丑恶面目,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放弃高官厚禄,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亲手起电文,“通电全国反蒋”。

  叶剑英离开新编第二师以后,到武汉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了在武汉找个立脚点,他到张发奎的第四军工作,随军参加第二次北伐,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7月上旬。在汪精卫即将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严重时刻,中国共产党正式批准叶剑英为中共党员,成为一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叶剑英入党后,根据党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参谋长。

  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又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彻底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更为严重。当时担任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为了保全我党控制的一支革命武装,建议张发奎把武汉黄埔分校改编为第二方面军的军官教导团。

  追随汪精卫的张发奎,自“七一五”之后,其政治倾向已经明显。7月下旬,汪精卫会同孙科、朱培德、黄琪翔等反动头目密谋策划,忘图以张发奎的名义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借以解除叶、贺兵权,并以三个军的兵力围攻叶、贺部队,企图一举扑灭军队中燃起的革命火焰。叶剑英及时察觉这一阴谋,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秘密约见叶挺、贺龙,共同商定把部队拉往南昌。叶、贺所属部队集中南昌后,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于8月1日在南昌胜利地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向粤东挺进。这时,张发奎奉汪精卫之命,准备追击起义军。叶剑英利用张发奎急于要夺取广东地盘的心愿,建议让叶、贺部队进入广东东部,牵制桂系部队到东江一带,张部即可乘虚而入广州。张发奎接受此建议,改变尾追起义军的打算,而是沿赣江直开粤北。叶剑英的这一“妙计”,使起义军免除了敌之尾追之苦。叶剑英利用张发奎回师广东之机,再次向张发奎建议将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改称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并由他兼任团长。10月中旬教导团开进广州,成了广州起义的主力军。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下,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和广州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工农兵武装夺取政权的英勇尝试。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国革命进入到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严重的历史转变关头,叶剑英在此历史转变关头,以非凡的胆略,卓越的贡献,再次为党、为人民建立了奇勋。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军委和中央机关编为两个纵队,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率领红军总部机关和干部团随红军主力前进。长征前夕,“左”倾错误领导者对于不满他们的干部,又想杀掉一批,甩掉一批,叶剑英同志为了党的事业,无私无畏,坚决抵制这种错误的做法,在军委纵队的会议上,强调“一定要保护党的骨干”,并提出把编余干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叶剑英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叶剑英与中国民主革命的两次历史性转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