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e >> 叶剑英 >> 正文

 

叶剑英在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唐维信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叶剑英为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名字与党的历史、革命的历史紧紧相联;他的功绩永存人间,光照千秋。

  本文仅论述叶剑英在长征途中为捍卫党中央勇敢机智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一

  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干10月开始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占领遵义。1月中旬,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当时,担任军委纵队副司令员的叶剑英,衷心拥护遵义会议制定的正确路线,衷心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

  二

  红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红军的实力大大增强了。那时,红一方面军有三万多人,红四方面军有八万人。党中央根据全国抗日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以便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运动。

  但是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职务的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个人野心大大膨胀,向党闹独立;加之,他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于是提出了向青海、新疆或西康退却的方针,反对党中央的北上方针。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分歧,统一战略思想和行动方针,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方针。张国焘在会上勉强同意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但他阳奉阴违,会后处处与党中央作梗。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回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就召开师以上干部会,借传达会议精神来反对北上抗日方针,说中央会议没有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等,下令部队按兵不动。张还向党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意见,并通过陈昌浩(红四方面军政委)向党中央提出要张担任军委主席。张的用意是非常露骨的,就是要夺取红军的最高领导权,以达到枪指挥党的目的。

  党中央为了顾全大局,有利两大主力红军团结对敌,共同北上,也是为了争取张国焘本人,于7月18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7月21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在这种情况下,张才勉强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

  8月上旬,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继续对张国焘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会后,党中央决定把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在党中央、中革军委统一领导下,共同北上。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率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左、右路军分别从卓克基、毛儿盖等地出发。

  叶剑英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他到右路军之后,利用一切机会向干部、战士宣传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使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进一步了解党中央、中央红军和北上抗日方针的正确性,从而有利于加强党和红军的团结,有利于开展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

  沙窝会议后,张国焘和朱总司令率领左路军从毛儿盖、卓克基出发北上。但是当左路军进到阿坝时,张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重新提出西进方针,反对北上抗日。党中央为了纠正张的错误主张,当即电告张国焘:“只有北上是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最好保证。”①并催促张迅速率军北上。但张不顾党中央的指示和劝告,决意与党中央分庭抗礼。

  党中央为了排除张的干扰,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又于8月20日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中央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西进方针是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叶剑英,张国焘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叶剑英在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