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X >> xu >> 许继慎 >> 正文

 

碧血悲歌——许继慎

开火。在伸出的橄榄枝被拒绝后,张国焘嫉恨丛生,组织了一系列的围攻和诬陷,但仍然折不断硬汉子的脊梁。一场军事战略上的分歧愈演愈烈,将党内斗争推到摊牌的境地。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为灵修之故也。

  屈原是许继慎心中的楷模。他不仅对三闾大夫的千古名篇《离骚》倒背如流,更崇敬屈原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性格。

  坦诚,直率,不平则鸣,有话直言,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践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准则,这是许继慎的禀性。他深知“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道理,但是,他不屑去做违背良知的事情,更不愿意戴着假面具做人。他的这种耿介、狂狷的性格使他很快与新任“钦差大臣”——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发生激烈冲突。

  1931年春,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了推行其“左”倾政策,中央先后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到鄂豫皖根据地,成立中央分局和省委,进行所谓“改造党和红军”的工作。当时,许继慎正指挥所部在皖西作战,与先行入皖的沈泽民发生激烈争论。

  沈泽民比张国焘先到苏区一个月。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省委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得历害。徐向前对他有个准确的评价:“工作热情积极,是个好同志,但军事上一窍不通,又缺乏领导经验。”连与他交情密切的张国焘也说:“他也许是受莫斯科影响太深了,往往拿联共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山区的‘土共’。他是缺乏工作经验的书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而当地游击好汉却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懂得甚至不多理会什么马列主义,所以这两者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

  1931年3月下旬,沈泽民进入皖西苏区。所见所闻,与他的心目中的“布尔什维克标准”大相径庭,这里的老百姓甚至连苏维埃的准确含义都不清楚。一次,他与普通党员讨论这件事时,有的猜测着说:“苏维埃就是苏兆征的别号,苏兆征是广州暴动中政府主席,因而我们的政府以苏兆征的别号来命名。”另一位则反驳道:“苏兆征同志已经死了,苏维埃是他的儿子。”沈泽民费尽口舌,解释说“苏维埃”是俄文翻译过来的,不是人名,与苏兆征同志也没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但是听的人仍然一头雾水。

  沈泽民拿苏联的模式去套正在创建之中的苏区,就发现许多“惊人”的所谓问题:
 苏区弥漫着“立三路线的残余”和“调和主义”倾向,整个工作自上而下陷于无秩序状态;

  苏区党组织指导机关形同虚设,集体领导完全不能存在;

  苏区政权内钻入了大批富农、地主和豪绅残余分子,执行的是富农路线;

 
 
 
  红军行动方针不是由政治任务决定,而是被筹粮左右;

  …… ……

  他的结论是:皖西根据地目前的发展状态,纯粹是群众自发斗争的结果,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和红军组织”,现有的组织要么充斥着大量的“阶级异己分子”,要么是些没有觉悟的农民,因此,需要推倒重来。

  这个结论点燃了皖西特委的怒火。他们拒绝与沈泽民讨论问题,也不邀请他参加特委会议。

  许继慎从没遇到过像这样下车伊始、非批即训的“中央领导”。他几次找沈泽民交换意见,指出由于处于反“围剿”的作战时期,根据地有经验的干部基本上都集中到了红军中,地方干部有许多是新近提拔起来的年轻人,对他们要耐心地帮助。他还好心地建议沈泽民多同驻军商量,因为根据地主要是红军开创的,这里的地方干部对红军十分信赖。他的这些建议根本不为沈泽民采纳。

  1931年4月中旬,张国焘由鄂豫边专程赶到皖西与许继慎见面。他到根据地十几天,发现许继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许继慎是红四军中最能干的师长;曾中生指挥军事工作,非常重视听取许继慎和徐向前的意见,其信任程度可以用“言听计从”四个字形容;在皖西根据地,许继慎的威望高于党和苏维埃之上。为了取得许继慎的支持,张国焘伸出橄榄枝。

  许继慎与张国焘相识已久,最早见面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当时,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来到广州,执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政策,强迫在粤中央委员接受蒋介石所有条件,强制周恩来、许继慎等几百名共产党员从第一军退出。许继慎对张国焘的印象很坏,经常私下揭他的老底,说他是“老机”(机会主义)。

  接风的宴席上,张国焘有意提起两人的交往:“继慎同志,你还记得南昌暴动吗?你有伤在身,是我作出的决定,在暴动前夕将所有受伤人员全部转移到外地。起义军南下后遭受大失败,两万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千把人,十死九伤。能够保住性命的寥寥无几。”他的意思是说,许继慎能够活到今天,应该感谢他的照顾。

  “不能参加南昌暴动,是我终身的遗憾!”许继慎坦率地说:“军人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何况是这样一件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你当时如果不把我送走该多好!”

  张国焘换过话题,继续给许继慎戴高帽子:“我一路从鄂东北过来,边走边看,发现皖西比鄂豫边繁荣,沿途农舍和茶园没有遭受严重的毁坏,各个集镇生意兴隆,粮食也很丰裕,特别是还能保持与外面的贸易往来,真是开了眼界。这里的情况,就像民谚里唱的:‘金麻埠,银独山,苏家埠就是金銮殿’。你是这里的主要领导人,功劳不小,我听说你在军事上能力很强,曾中生指挥打仗主要靠你们许(徐),我希望你像支持曾中生一样支持我。”

  两人就全局性的问题交换意见。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的神情都起了变化。

  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许继慎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碧血悲歌——许继慎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