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X >> xiang >> 项英 >> 正文

 

新四军时期项英与叶挺的错位关系

便尽快解决新四军的组建问题。12月23日,项英率领赖传珠等中共中央派赴新四军的一批干部抵达武汉。抵汉后,项、叶二人多次与国民党方面商谈,国共双方才最终达成了将新四军编为四个游击支队的一致意见。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宣告成立。28日,毛泽东复电项英表示同意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1938年1月初,何应钦正式核定了新四军的编制、主要领导人的名单和各支队的干部人选。这样散布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除广东琼崖地区游击队外),随即集中整编为新四军。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一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余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长江以南各省的红军游击队编为三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长江以北鄂豫皖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鄂北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为了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东南分局由项英、曾山、陈毅等组成,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新四军军分会由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至南昌办公。1938年4月5日,军部由南昌进至皖南歙县岩寺,8月又进至泾县云岭,直接指挥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的抗日游击战争。

  (二)新四军领导体制的内在矛盾与项叶矛盾的产生

  在新四军组建初期,项英与叶挺的合作是比较融洽的,两人的分工也是比较明确的,项英负责南方游击队的联系与整编,叶挺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络与沟通。陈毅曾说:"项副军长在中央苏区时代就领导这个地区,三年游击战争在赣南,以后谈判的时候变成了谈判的中心。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七八省游击队造成铁的力量。以后跟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 "叶挺同志是过去北伐时代老四军的领导人物,""没有叶军长出来调停奔走,要增加成立新四军的困难。叶军长为本军的保持发展尽了最大的力量,这是叶军长的功绩"。 然而,在项、叶合作的背后,由于两人认识上的分歧和革命经历、个人性格方面的不同,更由于新四军领导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新四军组建之初,项、叶之间就已出现了矛盾和磨擦。

  从新四军集中开始,在部队发展方向问题上,叶项两人就产生了矛盾。1938年初,新四军第一支队在陈毅领导下,积极制订了挺进苏南敌后创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计划,得到了叶挺军长的肯定和支持。1938年3月,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出南陵,依大茅山脉向芜湖、宣城一带行动。具有军事眼光的叶挺认为南陵一带处于敌之侧后,活动方便,如乘机由岩寺经泾县开经南陵,然后东进向苏皖边及苏南茅山地区行动,对发展我军实为有利,故此主张接受蒋介石的命令。而项英认为这是蒋介石"借刀杀人",不应执行,主张"如去茅山,应由广德、宜城或广德与吉安之间插出,不应出南陵。目前暂在岩寺对山河边集结。" 3月21日毛泽东复电项英指出:"未知南陵一带地势如何,如系山地,开经南陵一带亦未为不可。因敌犯长江上游时,南陵一带据于敌之后侧,正好活动。" 实际上支持了叶挺的意见。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对新四军进入华中敌后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向、内外关系等,作了原则指示。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就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广大地区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创造根据地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一定条件之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初步提出了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构想,同时告诫项英:对待蒋介石、顾祝同"现时方针不在与他争若干的时间与若干里的防地,而在服从他的命令,开到他指定的地方去,到达那里以后,,就有自己的自由了。"

  对中共中央的方针,项英并没有认真贯彻,相反,由于受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右倾错误的影响,对执行党中央方针表现得犹豫不决。他以种种理由搪塞中央,在东进北上这个关乎新四军发展的战略大计上处处掣肘,对叶挺组织新四军北渡,发展江北持不合作态度。1938年6月23日给陈毅的信中认为,"在皖南要建立一个根据地,这在战略上非常重要。将来在战争形势变化时,我们即可依靠这一支点向皖南各县发展,以及利用机会争取天目山脉和仙霞山脉,故部队不宜全部出动。" 在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上,项英的观点显然与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诚如曾任新四军司令部副官处科长的叶钦和所说:"在新四军领导中,叶挺是坚决执行中央、毛主席指示,支持陈毅等同志无条件挺进敌后,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意见;而项英则听信王明的话,反对部队挺进敌后,对叶挺也很不尊重,有时中央重要指示,也不让叶挺知道。"

  除在新四军发展方向上项英、叶挺的认识有着重大分歧之外,项英、叶挺截然不同的性格、爱好和革命经历,使得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叶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北伐军中久任要职,他"勇迈绝伦,倜傥不群",战功赫赫。更由于长期寄居海外和妻家富有,故此比较注重衣着和军人形象。平日里军装笔挺,马靴铮亮,佩带中将军衔,举手投足一派名将风范,颇为引人注目。叶挺到部队视察工作,喜欢以马代步,携带的随行人员较多。叶挺喜欢吃小灶,他有一个从广东带来的厨师专门为他操办伙食。闲暇时分,叶挺经常让厨师烧制一些家乡菜肴,邀请军部领导和与他同来新四军的老袍泽们一起聚餐。叶挺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尤其喜欢摄影艺术。他有一架随身携带的高级照相机,举凡行军战斗,外出巡访以及国内外人士来访时,他总爱拍些照片留作纪念。叶挺还善于交际,比如和音乐家任光就情如手足。叶挺性格刚毅,但沉默寡言,深沉不露。而项英早年从事工人运动,虽有留苏经历,但回国之后长期在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之后,项英奉命与陈毅留在苏区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长期的游击战争生活使他养成了生活上艰苦朴素习惯和工作上事必躬亲的作风。项英去部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项英,叶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新四军时期项英与叶挺的错位关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