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举动,也是一种愤 世嫉俗的发泄和抗议;在他狂饮沉醉的背后,潜藏着年华蹉跎、功业 无成的辛酸和悲苦。
至此我们可以说,温庭筠的真实面貌已再现于我们面前。但是, 作者以为这仍不能完全反映温庭筠的整体形象。于是,在重新审视温 庭筠种种“无行”的事例后,作者提出温庭筠是有理想、有抱负之人, 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描述。作者在先后引证了《上杜舍人启》、 《上崔相公启》、《百韵》、《上盐铁侍郎启》、《上封尚书启》、 《上裴相公启》及《上宰相启二首》等记有温庭筠自己的诗文和一些 杂史中相关的资料后,分析说,温庭筠出身儒门,从小受到儒家积极 用世思想的熏陶,曾经研习儒家经典,心怀经邦济国之策,颇有激励 飞翔之志,并且有“纽儒门之绝帷,恢常典之休烈”的雄心,可见其 心志之高远。另外,温庭筠青年时代,还曾有过一段漫游全国和从军 出塞的经历,可见他确实想干一番事业并且为之付出了实践和努力。 即便在温庭筠热切追求功名事业的人生旅途中频遭打击和挫折时,仍 孜孜以求,甚至向统治者发誓,若得擢用必效忠贞。可见温庭筠渴望 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执著精神!
综上所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温庭筠的整体形象:“一个热切追 求功名事业,满怀拯物济时之志,渴望展示才华有所作为的儒门士子; 一个心胸鲠直率露,言辞尖刻激烈,行为放荡不羁,性格桀骜不驯的 ‘不羁之才’。”同时作者还向我们剖析了温庭筠人生悲剧的深刻原 因:温庭筠对仕途的向往,“反映了一般封建知识分子所有的共同特 征,是符合儒家传统思想规范的”,可是他桀骛不驯的性格、放荡不 羁的行为,以及激烈尖刻的言辞等行为“却又突破了传统思想和行为 规范的束缚,有悖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人才标准。所以,统 治阶级有关温庭筠‘蒲饮酣醉’、‘狂游狎邪’、‘搅扰科场’、 ‘恃才诡激’等等所谓‘无行’行为的指责,统统不过是借口而已, 说穿了,统治阶级不需要这样的人才。”
最后,作者作出结论:“载入史册的温庭筠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全 面的、活生生的温庭筠,而是一个经过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和伦 理道德观念过滤之后的扭曲变形的形象。尽管当时及后世不无人同情 怜悯他,可他还是背负了千余年的‘无行文人’的污垢名声,也致使 他的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和误读。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是值得我们 反思和警悟的。”
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博约》中强调 “学贵博而能约”,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认为“惟一真正的历 史就是总体的历史”。我想,用这种观点概括刘尊明先生在他的《唐 五代词史论稿》中对温庭筠的重新认识,也是恰当的。
《唐五代词史论稿》,刘尊明著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