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和对汉元帝的尊敬。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慨然应允,于是在一堆画像里选来挑去,发现了长得并不美丽的王昭君,便选定了她。然而,当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时,元帝这才发现其“貌为后宫第一”。继而又发现“举止闲雅”,还“善应对”。这时元帝非常惊讶,本想把昭君留在身边,只可惜“名籍已定”,加上必须“重信于外国”,只好恨恨作罢。只是在昭君远嫁之后迁怒于那些画工,把宫里一大堆画师包括毛延寿通通砍头(也有说毛延寿早已逃跑)。
关于元帝后悔之事,《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也有记载:“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对此事曾有考证,先引王观国《学林》卷四云:“观国案:《前汉·元帝纪》曰:‘匈奴呼韩邪来朝,诏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盖单于请婚,当时朝议许与单于和亲,则汉之君臣讲之素定矣。及单于来朝,而以待诏王嫱为阏氏,预选定也。其礼义恩数,皆已素定,非临事而为之也。而《后汉书·匈奴传》乃谓‘以宫女五人赐之’,又谓‘昭君自求行’,又谓‘呼韩邪临朝辞,帝召五女以示之……’此皆误也。盖王嫱为阏氏者,行婚礼也。若以宫女五人赐之,则何人为阏氏耶?汉既许婚矣,必待单于临辞,然后以五女示之耶?《后汉书·匈奴传》所言王昭君一节,首尾皆乖谬之甚。杀画工毛延寿之事,尤不可信。按匈奴和亲,乃汉家大事,若以宫女妻之,而未尝简阅其人,凭画图以定大事,恐当时君臣,不如此之卤莽。汉赐单于阏氏,乃披画图择貌陋者赐之,又非和亲之意。盖小说多出于传闻,不可全信。”
关于昭君到底是自请出嫁还是被误点出嫁,史上争论不已,但是有一点确实可以了解。并没有一个正史记载昭君是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思远嫁匈奴的。无论是斗气的主动行为还是身不由己的无奈,王昭君也只不过是汉朝政治上的一颗棋子罢了。
汉朝历史上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远嫁匈奴,之所以王昭君名声最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那时恰值汉强胡弱之际,所以王昭君是被“赐婚”而不是“和亲”,历代的史官和文人们自然愿意多描写一下这位“甘于奉献”的奇女子了。相比其余几位真正为乱世灾民们而远嫁匈奴的女子,王昭君算是运气最好而且待遇也最好的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