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
秦始皇除在北方和匈奴人作战外,还向南开拓疆土,建立起了桂林、象、南海三郡。秦帝国经济、文化、军事力量的向南伸张,对当时这些地区的居民和文化起了推动的作用,而不是起了阻碍的作用。秦始皇曾以50万人戍守五岭。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秦人的生产技术、知识以及铁制的生产工具,就随着他们传到这些地区去。在秦人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劳动下,推动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进步和历史阶段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应该有很高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暴君称号应该翻案。但也不能就此把他的政策对当时人民所带来的灾害,一笔勾掉。在统一后,秦始皇也确实是过分地役使了人民,给当时人民带来很大灾害。
这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发展所决定的。
战国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奴隶制也更加发展起来。商鞅变法所提出的‘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史记•商君列传》),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小农经济的保护,一方面也为公私奴隶制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奴隶的来源,主要是破产的农民。奴隶制的发展,给农民以很大的威胁。秦的政权,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所以它有保护小农经济的一面。但另一面,国家也深刻地受了奴隶制发展的影响,它把农民看成它的隶农,甚至随便把他们转化为奴隶。秦代的徒,实质上是奴隶,只是有定期的奴隶而已。秦始皇把70万农民变为徒,去给他修填墓、造宫殿,以50万人去戍守五岭,以数十万人去修长城等等。这种过分地役使人民的劳力,构成对人民的严重灾害。“孟姜女哭长城”自然是虚构的,但有不少妇女由于丈夫死于长城而嚎哭却是事实。自然,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使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问题。
泰帝国对人民的过分役使,也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反映出来。董仲舒虽然说过秦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我怀疑董仲舒是以儒者之身,对秦怀恨在心,把汉家的情况写在秦的账上了。无论如何,陈胜、吴广起义所反映出来的,秦时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对专制国家的矛盾,还不是农民对一般地主的矛盾。
对于秦始皇,尽管我们给他翻案,说他对中国历史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给他以应有的地位,但对他的过
分役使人民的坏的一面,也不要勾掉。只有这样,对秦始皇的评价才算公正。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