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 绘声绘色的描绘。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的《北京晚报》上,也就是梅兰芳演出后的第二天,题目是《一个人演满台》。他是这样描 述的: 在梅兰芳唱完第三句后,“台上气氛突变,随着打击乐的音响提高,顿 时把人引入一种‘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里面,使人人感到风云变色,山雨欲来。我们再看梅兰芳,变了!他完全变了!他虽然仍是梳着大头,穿着 蓝花帔,可是已经变成一位‘姽婳将军,!他那眉头由敛而舒,面容由嗔作喜,挥舞长袖,比画出刀枪式子,一来一往,掠影翩翩,就好像在旌旗丛中 驰骋大漠。他的唱腔韵味也变了!一段流水板,有如珠走玉盘,却是每个字都像剑锋般地锐利。应当特别指出:此时他的一只手还在拿着黄布包装的印 盒,实际上只甲单袖挥舞;最后,他连那只拿着印盒的手指也变了样!从他那拿印盒的手姿和手劲上也可看出:先前看成是身外之物的‘印’此时却变 成是血肉相连了;而那手势之美,也就是说连手上都有了更多的‘戏’。无怪当他把那黄布包装着的印盒从掌心上高高擎起的时候,台下已是再一阵地 掌声如雷了。这一场戏,假如说梅兰芳是一只凤,他就像给空台上布满了彩云;假如说梅兰芳是一条龙,他就像给空台上激满了海水。而实际上台却还 是空台,只凭他那飒飒泱泱的演技,不但是充满了台,而且还使满台欲动。” 这出戏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看过戏后,周总理握着梅兰芳的手,对他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集中表现,也是你老 年的代表作。” 十月初,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在北京正式公演《穆 桂英挂帅》。 十月十二日,《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京剧演员于连泉关于《穆桂英挂帅》的观摩文章,题目是《老当益壮》。他以内行人的老到分析道:“这一出戏 是很难演的,要有扮相、有嗓子、有基本功夫,还要有元帅的气度。起先要含蓄,之后要放开,而且还不能离开青衣的范围,要演得既稳重又大气,才 合乎中年穆桂英的身分。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 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底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桃李无言
从一九一九年梅兰芳收下他的第一个弟子程砚秋开始,到一九六一年收 关门弟子毕谷云止,梅兰芳一共培养了弟子一百 0 九名。在这些弟子中间,像程砚秋、张君秋等,都已成为程派、张派独树一帜的人物,像魏莲芳、李 世芳、童芷苓、李玉茹、言慧珠、杨荣环、陈正薇、杜近芳、沈小梅等也都是各个时期名震一时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翻开梅兰芳门下弟子们的一篇篇回 忆录,人们会发现,梅兰芳的学生们与他们的老师之间,充满着深厚而诚挚 的师生之谊。 魏莲芳回忆说:“我在十四岁投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逢到我有什么问 题请教,他总给我做详尽的解答;有需要示范之处,立即离座而起,一遍又一遍地将繁复的身段做给我看,非让我这个理解水平还很低的‘小孩儿’, 完全搞懂了才罢休。 “有一次,他问我《打渔杀家》中萧桂英、《宝莲灯》中王桂英、《虹 霓关》中东方氏与丫鬟等几个人物各有几岁,我很感兴趣地提出了我自己的猜度。他同意我的看法,并进一步作了分析:萧桂英与丫鬟都是十几岁的小 姑娘。念白中如‘爹爹呀’的‘呀’字,‘夫人哪’中的‘哪’字,落音就应该往上扬,以显出她们的青春活泼;王桂英与东方氏都是三十上下的妇人, 念白落音就应该略往下沉,以表示她们的持重⋯⋯ “梅先生常说‘千学不如一看’。他特别重视让学生到现场观摩。那时 每逢星期六、日,他照例有两场夜戏,地点不是珠市口开明戏院,便是粮食店中和戏院,每次演出,必定给我在正厅第三排留好座位,数十年如一日。 这益见得梅先生培养后辈精神的可敬可钦了。 “我学会他教的头一出戏是《红线盗盒》,第二出戏是《霸王别姬》, 第三出戏是《廉锦枫》。当我初次露演这几出戏时,他将自己的服装送给我,还委婉地说:‘小孩儿,我已置了些新的,这些留着也没用,你将就着穿吧, 不必另费手脚置新的了。’事实上他知道我当时的境况,一时是不易措办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都是八九成新,明明是他割爱给我的,只是他怕我不好 意思接受,才特意如此说的。 李玉茹回忆说:“我从梅师学艺,是在一九四二年夏天⋯⋯先生教我十 分严肃认真。我记得当时单是《贩马记•哭监》的一个下场的两句唱词‘待等相公回衙转,把父含冤说一番’,他就不厌其烦地给我说了十几遍,稍不 合要求,就要重新来过。 “记得有一次,他来看我演出《霸王别姬》,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又有 武功底子,在舞剑一场中,特别来了劲,又是探海,又是蹦子,着实露了几手,博得了满堂彩声,自己十分得意。可是先生看后,却严肃地批评我说: ‘你再有武功,可千万别搁在这儿用。虞姬此刻知道自己和项王被困垓下, 她是满腹哀愁,强打精神在安慰项王,怎么还有兴致卖溜(指漂亮的绝活)呢?要考虑人物的处境和情绪,这儿不是卖溜的地方。’当时我已是一个挑 梁搭班演主角的演员了,平时听到的总是捧场话,像先生这样直言不讳,诚恳的批评,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 据一九四七年拜梅兰芳为师的杜近芳回忆:“当时,我是个穷学生,可 是拜师是需要一定花费的。先生知道我负担不起,所以这次拜师是先生倒贴。为拜师而举办的盛大的鸡尾酒会上,梅先生高兴地将我介绍给京剧界的同行及社会名流们,我感到非常幸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