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 薛克智
--------------------------------------------------------------------------------
南方网讯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戏曲中,穆桂英已经成为英雄化身、道义楷模,她的英武豪气、大义凛然是深入人心的。然而,我们能不能从人性的视角,把这种“英武豪气”、“大义凛然”理解得更复杂、更全面、更深入一些呢?值得欣慰的是,还真有人敢于探索、尝试了。
据9月11日《南方周末》报道,作为“巾帼英雄战争三步曲”之一的新戏剧《穆桂英》迥异于以往《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情节,即是展现穆桂英挂帅出征前复杂的心理状态。《穆桂英》给人们展现了一个被媒体称为穆桂英洗“玫瑰浴”的场景。这样说,恐怕还是有人感到云里雾里的,以为这是专以撩拨他人性欲为旨趣的下三烂货色呢。我想,还是将报道中关乎所谓“玫瑰浴”的描述,照录如下:
舞台灯光在黑暗中亮起,强烈的光束聚焦舞台中央一个撒满玫瑰花瓣的浴盆和两把木椅。
磬声响起,出征前的穆桂英长发轻挽,一身红衣,在午夜沐浴净身。战袍和花翎放在浴盆边的木椅上。
沐浴中的穆桂英疑虑满怀愁肠百结,面对即将到来的征战和杀伐陷于迷惘,她不知道是进是退,不知是生还是死。她吟唱着“怕见天,天高云淡,又是新坟一片”。
在竹笛和胡琴激越的喧响中穆桂英出浴登坛祭拜先人,求助亡灵给自己智慧、胆识。战死疆场的杨继业、杨六郎、杨宗保的亡魂在磬声中显现,穆桂英向亡灵倾诉内心的彷徨和犹疑。全剧就此展开人魂相遇,人鬼对话,人魂冲撞,人与人的挣扎。
报道说,观众争议的焦点是为什么要让穆桂英出现在一个现代的浴盆里,为什么会有杨宗保和穆桂英鸳鸯戏水的情节?
该剧的导演李六乙有一番诠释,我觉得颇有道理:“浴盆是一个人最隐蔽最私密的场所,人在沐浴的时刻最能体现真实的状态,让穆桂英沐浴就是让她回到女性的原初状态,回到女性的本能,回到隐私的领地。从这个视角切入她的内心,看她的精神状态。选择这个视角可能会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不一样,但更真实。杨家的男性都死光了,一群孤儿寡母生活在一起,她们会思念,她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安宁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穆桂英也不例外。”
在李先生看来,“传统戏剧在过去多是才子佳人小桥流水,中国戏曲千千万万,很少能进入世界戏剧的殿堂,因为它的内涵表达不是世界性的,它只是地域性的。中国文化是思辩的,但是在传统戏剧里看不到思辩,传统戏剧更多是给人观赏的供人娱乐的。”因此,他把缺乏思辩色彩的中国戏曲搬入现代的小剧场,借鉴小剧场戏剧的实验精神,把京剧的传统美学、现代戏剧的观念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但网友王海波对此大不以为然,撰文《穆桂英当众裸浴,“戏说”何时休?》予以贬斥。该作者只看到所谓“玫瑰浴”的表象,就妄加臆测,把这一故事情节与前段时间某作家对革命者阿庆嫂的戏说相提并论,以为这是“把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变成美女出浴、风情万种的穆桂英”,是为了迎合了当前某些人爱“黄”的心理,是在“糟蹋传统的中华文化”。所以,在这位网友看来,“让一个早已经成了型的偶像重新换个形象”是“大倒胃口”的。(见9月18日光明网)我终于想到一句中国的一句老话:“愈加其罪,何患无辞!”至于导演李六乙那句“杨家的男性都死光了,一群孤儿寡母生活在一起”中,确实是有逻辑、语法上的错误,毕竟“孤儿”中是可能有男性的。我想,这是口头误,不必过于苛责。象该作者那样由此就下断言曰:“犯下如此严重的逻辑和语法错误 的人,指望其导演出更高水准的艺术品,显然是徒劳和奢望”,未免是乱加比附、危言耸听了!
从前,鲁迅就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排满。对一部作品,存有不同的解读和评判也是不足为奇的。
网友王海波还说:“中国的戏曲千千万万,是曾经一度领先的,是曾经让人可望不可及的。为此,我们有义务承袭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应指望全世界的人都来接受,正如今天的我们也不会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一样。”这话似乎颇有道理。但笔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