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还有没有露面的人,都是二月通常可见的。他却写得开阔细腻,生机盎然,历历在目,别有意趣。这正可以看出孟浩然诗写景的特色,他并不对景物进行雕琢,以求刻画景物的美,而是把景物叙述出来,让读者通过联想,去领略景物的美。
孟浩然还很注意借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景入情,融情入景,收情景交融之效。《岳阳楼》诗头四句用浩渺波动着的洞庭,象征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才情为求荐定下了雄健的基调,加强了诗的主题的表达,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让人觉得诗人在用它烘托诗人的高洁,但又无法指实。孟浩然写景的这一特点,正是创造性的发展了我国的比兴手法。正是在这似用似不用之间,将人物和景物、思想感情和客观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实者毕肖,则虚者自出”(邹一桂《小山画谱》)。诗要有意境,必须先构成画面美。孟浩然的诗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通过生活事件来表现人物,借景物来烘托人物,诗既美丽如画,又意和境浑然一体,他的诗人物像景物一样美好,景物像人物一样高洁,真可谓“内外如一,出入自心而无间”(《四溟诗话》卷三),而且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情调。如《万山潭》: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闲适的带着一缕幽思的垂钓者,与万山潭清丽的景色和幽远的古代传说,那么协调和谐!他由垂钓而回,诗的境界也由万山潭推向汉江,更显得高旷深遥。文如其人,孟浩然本是要借诗表现他高士的情趣和生活,所以他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起来,也正是由于这种融合,形成了他浑融、完善而清远的独特意境。这意境具有景外之景,情外之情,象外之象,使人味之无极。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椎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诗以黄昏山寺清丽的景色,来烘托诗人孤琴候友的拳拳情谊和淡淡惆怅,不言情而情深意长。欧洲音乐家玛勒的交响乐《大地之歌》的最后一个乐章《期望与告别》,用这首诗的法文译文,表明它能在人们心中唤起丰富的感情和联想。
有时候,孟浩然纯粹用白描手法,也能造成很好的意境。如《赠王九》: 日暮田家远,山中无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写送友归家,通常用自己临别的叮嘱表现出来,摆脱一切修饰。我们读着,黄昏中一对挚友挥手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展现在眼前。这也许仍然是人物、事件、景物结合的缘故吧?
诗忌直寻,然而孟浩然不少诗却是直寻的,并且以直寻见长。这种直寻的奥妙在于,不单追求一字一句的诗意美,主要用叙述的笔调,赋的手法,结合比兴,把人物、事件、景物的美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完整美妙的意境。用形象启迪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这样诗也就具有无穷的感染力,无穷的生命。
四
在语言上,孟浩然融合口语和前人书面语(主要是诗)的菁华,经过千锤百炼,重新创造出崭新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孟浩然的诗概括力和表现力非常强。《岁暮归南山》诗,诗人把自己怀才不遇的落魄的一生和悲凉愤懑的失意心情铸成十个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苍劲有力而又委婉含蓄,真是字字千金。这联诗高度凝练,很有典型性,完全可以看作封建社会失意士人命运和心境的写照。它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一直流传不衰,在唐代就为杜甫和包佶所化用。
孟浩然诗的语言新鲜活泼,没有奇词僻字,很少华艳的词藻,具有口语的特点。这是他按照诗词语言的规律,精心锤炼而成的。《过故人庄》很能见出他锤炼语言的功夫。“合”、“斜”对仗精工,而“就”字看似寻常,却是用古乐府《冯子都》“就我求清酒”、“就我求珍肴”之“就”。全诗看来又堪称本色的“田家语”,表现他高度的语言技巧,说明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正的诗的语言。
像其他古代诗人一样,孟浩然也喜欢用语用典。从孟浩然的诗看,他是一个“熟精文选理”(杜甫《宗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