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其实还是渴望仕宦生涯的,但现实中,能帮助他的人太少了,所谓“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所以孟浩然带着失望回去了,(这个想必找工作的犯难的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吧),他无奈地掩上柴扉,守住他的寂寞。 但孟浩然的心从未完全死去,在他去世不久前,还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仍然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不过这次孟浩然不敢再说“不才明主弃”这样的愤愤之语了,而是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来委婉地恳请张丞相给他点恩惠,读到这里,不禁觉得白头霜鬓的孟浩然很是可怜。
孟浩然的去世之因据说是这样的:孟浩然当时患了背疽,本来好了大半,后来诗人王昌龄造访,两人一高兴喝起酒来,结果孟浩然背疽复发,就去世了。可叹呀。孟浩然没有等到取得功名富贵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这似乎是孟浩然一生中的遗憾。《唐才子评传》一书中也说:“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但我想孟浩然如果能够生前知道,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辈人从牙牙学语时就用稚嫩的童声读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句子,可能孟夫子真的不会再在乎世上蝇营狗苟的功名了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真想告诉人淡如菊的孟浩然,有这么多人喜爱他的诗文,应该足以抵过他一生中的圃露庭霜了。
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真正诗句恬淡清真,通着一股禾苗泥土的气息,称得上纯天然而无任何添加剂的诗篇,我觉得孟浩然的诗才是当之无愧的。
孟浩然的诗句一向以清淡著称,绝不同于后人摹拟的那些伪田园诗,颇多穿凿的痕迹。就是后人摹写的比较好的比如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一诗: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是首好诗,句子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等也是极富文采,但总觉得没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质朴无华,浑然天成。孟浩然的诗往往有一种“语淡而味终不薄”意境,其著名的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岁游京师时,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赋诗作会,他以此句令在坐众诗人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此联确实清淡优美,宛如天籁之音,代表了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味清淡,为人也是如此,孟浩然早年隐居在襄阳城外,与汉代著名的老牌隐士庞德公(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伏龙”、“凤雏”都敬其为师)所隐居的鹿门山相隔不远。也许是受到当地由庞德公流传下来的隐居风气的影响,孟浩然也比较欣赏和乐于隐士的生活。孟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像什么:“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又比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当然比较能代表孟浩然隐逸生活的还是那首《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黄昏、沙岸,孤舟、月照、烟树、松径、幽人。何等的清幽,何等的静谧,凡世俗尘,一洗而净。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