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光耀 >> 正文

 

[图文]“李光耀时代”落幕 影响犹存

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他们不会在新一届内阁中担任职位。这是2004年8月12日拍摄的李光耀(左)和吴作栋的资料照片。

  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他们不会在新一届内阁中担任职位。这是2004年8月12日拍摄的李光耀(左)和吴作栋的资料照片。

深度关注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声明 宣布从内阁退休

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内阁退休。李光耀从1959年开始担任新加坡第一任总理直至1990年,执政30年间带领新加坡走向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李光耀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模式”,即保持经济增长和实行严格的社会控制,使他成为蜚声国际的亚洲领导人。

李光耀卸任总理后继续留在内阁,1997年起担任内阁资政。5月14日宣布退休,意味着李光耀自1959年以来首次告别内阁。有人认为,这标志着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李光耀时代”的终结。但是也有人称,作为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父亲,加上继续保持国会议员的职位,李光耀对新加坡政坛的影响,远未到打上句号的时候。

专题文字:王希怡

新闻背景

执政党遭重挫 政治版图有变

5月8日,新加坡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在新一届国会87个议席中,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赢得81个议席,继续在国会占据压倒性优势。然而实际上,掌权超过半世纪的人民行动党遭遇了建国46年来最大的挫折在这次选举中所得的席位少于2006年的82席,总体得票率由上次选举的67%跌至60%。相较之下,反对党工人党获得历史性突破,赢得议席数(6席)超过以往历次选举。

在阿裕尼集选区,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带领的选举团队击败以外交部长杨荣文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团队,为工人党赢得首个集选区。

长期以来,新加坡执政党在很多集选区都不战而胜。然而这次刘程强却打败外长杨荣文,开创新加坡选举史先河。

新加坡选民不满的焦点在于不平等现象增加,以及生活成本持续高涨。而在竞选过程中,人民行动党坚持为执政表现辩护的强硬姿态也引起了不少选民的不满。

分析人士称,反对党候选人这次集中火力凸显年轻、专业的形象,相较于过去“左倾”立场的候选人更能吸引更广泛选民的支持。比如这次击败外长杨荣文的刘程强是律师出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本次选举标志着我们国家政治版图的明显改变,我们必须适应。”

“李光耀光环”褪色

拉票言论惹网民批评

“许多民众希望政府改变执政风格和方式,希望看到国会有更多反对派的声音以监督人民行动党政府,”李显龙说,“我们听见你们的声音。人民行动党会从这次选举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作为执政数十载的新加坡开国之父,已进入耄耋之年(现年87岁)的李光耀言行和观点至今仍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但是在新加坡国内,“李光耀光环”已悄然褪色。

在这次选战中,李光耀几乎只有一次公开露面发言,那就是在支持杨荣文选区时,他以类似于警告的口吻说,投票给反对党的选民将要“后悔5年”。这本来只是政治用语,却在网上引发一片口诛笔伐。有网民认为李光耀又在施展过去的恐吓手段(李光耀曾称自己是“政治街头霸王”,常通过控诉对手诽谤来打压他们),这迫使李显龙不得不与其言论划清界线。杨荣文也承认,这句话确实惹恼了选民。

新加坡管理大学政治学教授布利基特·威尔士认为,这次选举结果意味着人民行动党需要更新换代的重要一步。“李光耀早该退休了,他被认为已与现代新加坡人脱节。”威尔士说。

影响

幕后影响力犹存

李显龙任重道远

总理李显龙预计将在本周内宣布新内阁人选,他形容李光耀和吴作栋离开内阁是“新加坡的一件大事”。“这说明他们在为新加坡和新加坡的未来考虑。”李显龙说。

此外,在选举中落败的几位内阁部长,包括杨荣文已经宣布退出政坛。有分析人士预期,新内阁可能会出现一些年青一代的新鲜面孔。人民行动党领导人此前也曾表示,在这次选举中引入新鲜血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新人当中可能包括未来的总理”。

目前,新加坡很多年轻选民希望政府执政方式能够更开放、更亲民。李显龙也在刻意强调自己执政风格与过去李光耀时代的区别。但是,作为新旧交接时期的领导人,李显龙要赢得选民的认可,依然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分析人士认为,李光耀和吴作栋离开内阁的决定并非在选举后仓促决定的。这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而新加坡为这个时刻已经作了数年的准备。有分析称,李光耀早已开始为真正引退从而推动新旧交接作准备,李显龙也逐渐在执政过程中变得更自信、更明确和贯彻自己的理念。

不过,有政党人士对李光耀退休将给新加坡政坛带来的影响持保留态度。新加坡反对党改革党党魁肯尼斯认为李光耀和吴作栋离开内阁将不会给新加坡政府的执政带来任何真正的改变。肯尼斯表示,李光耀和吴作栋都将继续保留国会议员的职位,分别服务于他们的选区。他们也都将继续对李显龙执政党发挥影响力。肯尼斯说:“现在还不清楚他们是在选举前就想好辞职的,还是相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场意在显示变革的公关秀,它不会对政府政策造成重大影响。当然,如何看待两人此番举措,最终还是选民说了算。”

人物

喜欢背成语 爱喝中国茶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9月16日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1940至1950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剑大学和中殿律师学院学习,1950年获中殿律师学院律师资格。1950年回新加坡后,曾担任律师和几个工会的法律顾问。1954年11月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1955年当选为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1963年9月,新加坡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他继续任新加坡总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至1990年11月。1991年9月任总理公署高级部长。1994年10月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1997年1月任内阁资政(总理公署),2001年11月连任。

李光耀从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学习华语和方言闽南话。尤其喜欢学习及背诵中国人的四字成语。喜欢跑步和游泳,爱喝中国茶。

李光耀1950年结婚。夫人柯玉芝是他在剑大学的同学,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祖籍中国福建省。他们育有两子一女长子李显龙、次子李显扬、女儿李玮玲。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光耀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李光耀时代”落幕 影响犹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光耀时代”落幕 影响犹存
    大智大勇的领袖 读《李光耀回忆录》有
    加坡大选:瓶水终有满溢时
    “最好看”选战背后
    李光耀后,普遍理解的“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
    李光耀和他的是是非非
    “李光耀光环”褪色 拉票言论惹网民
    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内阁 标志时代终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李光耀:邓小平决策对越自卫反击战内
    如何解读李光耀?
    李光耀呼吁美国制衡中国军力激怒中国
    李光耀是位大政治家
    不必太在意李光耀的警惕中国说
    铁汉柔情李光耀:每晚坐床边为病妻读
    李光耀: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没兴趣,更
    中国要感谢李光耀的提醒
    北京不希望李光耀言论影响中新关系
    李光耀上周有关“ 美国应制衡中国崛起
    联合早报:李光耀吁美关注亚太制衡中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希望去世后拆掉故
    李光耀指中国人不能以平等心态看待周
    丁刚:中国人要学会适应李光耀的平衡
    他的时代:亚洲价值观守护的“新加坡
    陈淑珠撰文反驳李资政
    李资政谈与美国总统交往经历
    梁丁:李光耀与“双面新加坡”
    《对话》李光耀
    李光耀退休: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光耀和他的是是非非
    他的理论:奉行“亚洲(儒家)价值观
    “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历史观”——秦晖
    范为前:支离破碎的亚洲价值观
    中后期:一个坚定的“伪”亚洲(儒家
    郑永年:新加坡模式的经验及其启示
    “李光耀时代”落幕 影响犹存
    蔡定剑:被误读的新加坡
    马毅仁:成者王侯(关于wsn李光耀的故
    特首应向李光耀学习
    联合早报:李光耀讲话风波引发中国学
    李光耀如何建立亚洲最廉洁国家?
    李光耀:美国完全摆脱经济困局符合世
    李光耀批马英九两岸政策太快亮底牌背
    李光耀给李明博上一课:韩国要向新加
    李光耀
    李光耀的真实嘴脸
    李光耀和吴作栋宣布将不会在新内阁中
    李光耀:小舞台上的大人物
    美国纽约时报将向李光耀父子道歉赔偿
    维基解密:李光耀称陈水扁为逃刑责推
    李光耀为什么攻击中国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