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台海新闻,将一个陈旧的话题炒热。
马英九1月21日晚间接受台视专访时,谈及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对他的批评,说马英九两岸政策太快亮底牌,甚至把好牌都出光。马英九对此回应说,不知道李光耀批评的依据是什么,"但是台湾手上还有很多的牌,我们才刚开始而已"。
马英九回应表示,世界对台湾政治风险评等,去年1月排名全球第15名,到9月时提升到全球第5名,为什么?就是因为两岸关系缓和。他用一系列经济数字,来说明"我们才刚开始"。马英九指出,开放大三通是希望台商在布局时能有更广阔的空间,让许多外商愿把台湾当成亚太营运中心;台湾与大陆过去两年,贸易额超过1000多亿美元,是因为台湾在大陆投资多,台商进口很多台湾货物,是很典型的投资带动的贸易;但当大陆投资环境不再那么好,这方面也许成长就不那么快。马英九指出,不论经济情势是好是坏,都应该开放大三通,这样才能让台湾企业有更大空间。至于对大陆加上香港贸易依存约40%,可不可怕呢?"我们依赖他,他也依赖我们啊",贸易一向是相互依存,倒不必过度忧虑。
不过,马英九说,必要时候是可以分散一些市场,所以,经济部现在推动"新郑和计划",用新台币85亿元拓展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
其实,马英九根本就是答非所问,或者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如果仅仅是经济问题,说实在的,台湾的底牌很明显,弹丸之地,根本就不是大陆的地大物博所能比拟的,不管他怎样折腾,都根本没有什么底牌可藏、可亮。
笔者记得,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早在2008年5月6日,马英九还没有上台之前,就表示,如果他是马英九,"我会搁置(统独争议)四年,别提这件事",只要能搁置争议,即使是四年,台湾也可以"成就重大的变化"。很显然,这并不是指经济而言。
当时,李光耀说,随着台湾新"政府"成立,台海两岸出现实现三通等经济上的机会,而中国大陆正努力追求经济成长,台湾也该把注意力转回到经济,创造双赢的局面。
李光耀当时表示,他不认为台海两岸有任何一方急于讨论"一国两制"或相关的主权争议,统独问题可以搁置四年到八年,追求经济的成长,但也无法永远不谈台湾主权。他指出,追求经济成长对北京而言极为重要,而这明显可以当做两岸推展关系的基础。
李光耀说,中国如果能在未来20年到40年保持成长,就能解决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就较容易处理;如果成长速度不足创造足够就业机会,中国国内立刻会有麻烦,国际上的问题也会复杂化。
至于两岸最终的关系,他认为,台湾人民的意愿对统一问题并无决定性,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和决心。他指出,美国政府已表明,"他们只支持‘中华民国'的现状,不支持独立或以武力统一"。所以,他希望马英九上任之后,台湾政党之间所讨论的不再是统独或本土化等问题,而是讨论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上的机会。
关于近年来台湾"主体意识"的兴起,他不以为然;并调侃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使用大陆的简体字,但这并未使新、马变成中国的一部分。
事实上,作为华人血统的李光耀,具有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并为希望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为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峡两岸曾经在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辜汪会谈",就极具象征意义。
李光耀认为,只要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道路,以目前的速度,实力将越来越强大,到2030年,美国就无法在台湾海峡两岸问题上插手,因为代价实在太大;中国将在3、40年内将国民生产总值提升至同美国相当的水准,科技水准也可同美国相去不远。他仔细地研究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模式,并发现这些地方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同西方国家保持联系,可吸收科技、知识及资金,以开发出口市场,并培养一支受过教育的工作队伍。
李光耀还对中国中央电视台所制作的《大国崛起》深刻印象,称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所研究出的不含共产主义意识的学术作品,"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崛起的原因,从而得出关键就在于科技,加上团结一致追求增长的政府和人民"。
李光耀还认为,中国乐意让台湾在两岸问题上保持现状,因为这符合它的利益。但李光耀坚决反对"台独",因为这不仅危害台湾,也会影响整个区域稳定。
早在台湾2008选战加温、岛内蓝绿决战的关键时刻,2007年6月至8月间,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和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都先后出访新加坡,在"外交"能力上较劲;李光耀逮住这个机会,用"一个中国"来教训了马英九和谢长廷一顿。
既然是如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外国政要,而且曾经为结束两岸对立状态、呼吁经济两岸互赢的外国政要,在两岸融冰、合作推进的时候,为什么加入"唱衰" 马英九执政、批评马英九两岸政策太快亮底牌的大合唱来呢?这背后还有什么未道出的潜台词?
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维持和缓关系,已成了美国人民的主流共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无须以较为极端的对华政策来应付或回报而采取较为激烈的对华政策。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也发生了丕变,马英九信守"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台海紧张气氛已逐渐缓和,而且还公开表态要与大陆谈判结束敌对状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情况下,马英九提及李光耀的这番宣示,就很耐人寻味。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不但与李登辉、陈水扁那样叫嚣"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明显切割,而他现时所推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大陆政策,与美国人所奉行的"一个中国,维护现状"也颇为相近。推动两岸三通,对台湾经济的提振效应,又显而易见;得到两岸民意的广泛支持。那么,又有什么"把好牌都出光"的担忧呢?
这不得不从李光耀的经历和意识形态说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于新加坡,是当地的第四代华裔,祖籍为中国广东大埔县。所以,李光耀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具有大中华的情结,所以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独立分裂的倾向。
而且,李光耀在留学英国初期,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殖民统治倾向,并且1954年10月开始,与新加坡方面的马来西亚共产党负责人林清祥等合作,共同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而奋斗。但是,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总理后不久,即与党内"亲共分子"决裂,逮捕了新加坡多名"马共"高层并拘禁20多年,其中包括曾与李光耀合作的新加坡共产党领袖林清祥。
此后,李光耀一直以"反共者"著称。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示,"之所以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集权)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其任内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30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李光耀最早与台湾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在1970年代,新加坡与台湾就进行了军事上的多项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访问台湾,与蒋经国的私交很好。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李光耀曾多次访问台湾,但与这二人关系一般。
李光耀在70年代末开始与中国大陆交往,双方都放弃了60年代时敌对的政策,会晤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