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羞与绛、灌等列”,树敌太多,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应陈豨谋反,遭来杀身之祸,也是罪有应得。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刘邦信也萧何,疑也萧何
最后说说萧何吧,萧何是“三杰”中唯一的善终者。
从地图册上看,离张良庙不远,公路边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处”。我问了一下那里的情况,说是现地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只立了一块石碑,偶然可以拣到几片碎瓦,别的没有什么可看。一想也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兵荒马乱,荒山野岭,当时不可能在现地留下什么标记。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处”,也是后人半寻半猜的地点,不去看也罢。
封建制度的用人原则,本质上就是人身依附关系。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萧何与刘邦是真正的老乡,刘邦“沛公”,萧何是“沛人”。虽说韩信和刘邦、萧何也都是老乡,但彼老乡非此老乡。对韩信来说,老乡的概念意味着“老乡整老乡,杀你没商量”。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汉书?萧何传》中讲了几件事:一,萧何是沛中小吏,刘邦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二,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萧何“常佑之”。三,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别的官吏都给刘邦送钱三百,唯独萧何给了五百。《史记?高祖本纪》中讲了另一件事:吕雉的父亲犯了事,躲到沛县县令处避风。沛中官吏豪杰,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备了礼金前来探望。萧何负责收礼接待,他大声宣布:“人太多啦,送礼不满一千的都到堂下去坐。”刘邦来了,分文未带,却写了一个假帖递进去,大声说:“我送一万!”萧何眼皮一翻,将刘邦放了进去。刘邦对所有客人都不放在眼里,径直坐了上坐,喝得烂醉。从此,与吕公混得烂熟。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司马迁通过这件小事,将刘邦骨子里的痞子气写得淋漓尽致。萧何是衙役小吏之流,想来与乡里这类痞子是混得稔熟的。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
史书上说萧何此人“以文无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本事不大,但不坏”。又说他办事认真,负责课税,上缴最多。秦朝的监郡御史经过考察,觉得他很适合到朝廷去当差,准备推荐。萧何不愿离开本乡本土,推辞不去。从这件事可知,萧何很适合干机关工作。他后来跟随刘邦打进咸阳,别人都忙于虏掠金银财宝,他却急往秦宫收集图书资料、法律文件、地图报表之类,这些东西后来对汉朝开国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萧何对刘邦,真可谓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连皮带骨统统倒进了刘邦的锅里。这一点,是他与张良、韩信的根本区别所在。刘邦长年领兵在外与项羽作战,萧何开始几年“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后来又留守关中,兢兢业业地“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将粮食兵员源源不断从关中送往前线。事无巨细,他桩桩件件都考虑得周到细致,只要报给刘邦,全都照准。有些事来不及奏报,他就付诸实行,刘邦回到京城时再补报一下,刘邦也很满意。 萧何对刘邦忠到这种程度,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非也!
刘邦的用人原则,“疑人”第一。“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什么意思?刘邦在前线与项羽对峙,战事艰难,却几次派使者回京来慰问萧何,说他在后方工作太辛苦了。有个叫鲍生的,对此咂出了味道。他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暴衣露盖,非常艰苦。为了使汉王对你不起疑心,你何不动员你的子孙和亲属中凡是能当兵的都去当兵,使汉王觉得你把全族人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可以让他彻底放心。萧何“从其计,汉王大悦”。这件事给刘邦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群臣争功时,许多人认为萧何一天也没有到过前线,一次仗也没有打过,把他的功劳说得那么大,听了不服。刘邦就说:“你们都只是独自一人跟随我打天下,多的也只有两三人。萧何举族几十人跟随我,你们能和他比吗?”萧何算是认准了一条,他的肉全在刘邦的锅里,有了刘邦的天下,才有他萧何的家业。
常听人说,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条别人是否真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他刘邦做不到。天下谁对刘邦最为忠心?萧何。可是,刘邦对萧何这样的忠心老臣,也是一疑再疑啊!韩信参预陈豨谋反,吕后串通萧何杀了韩信。刘邦从征讨陈豨的前线传回命令,正式立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专门配备一名都尉带五百兵丁担任相国府警卫,萧何的待遇马上上去了。有个叫召平的,立刻提醒萧何说:“你的祸要从这里开始了!如今陛下领军在外,你在宫中留守,一粒小石子也没有打到过你头上,你要什么五百警卫?淮阴侯刚刚闹过一次谋反,陛下为你配备五百警卫,并不是对你的恩宠,是对你不放心啊!”他劝萧何谢封勿受,并将自己家中的财物统统献出来,作为军费支援前线,以消释陛下心中之疑。萧何“从其计”。果然不出所料,“上悦”。不久,黥布叛乱,刘邦亲征讨伐,又一次次从前线派使者回京看望萧相国,询问他在后方操持国事的情况。又有人提醒萧何说:“我看你糊涂到极点,灭族之灾快了!你不想一想,你现在高居相国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陛下领军在外,担心你倾动关中啊!现在,你应该多买田地住宅,让陛下知道你并无谋国之心,他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又一次“从其计,上乃大悦”。请看看,伴君之人,这叫过的什么日子?如果不是那些肠子拐了十八道弯的人从旁一次又一次及时提醒萧何,萧何的脑袋能不能保留到最后,很难说。
萧何如此谨小慎微,而且那么大年纪的人了,刘邦居然还斥令毒打了他一顿。那是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后回到京城,许多人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买田宅。萧何去宫里拜访刘邦,刘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这么多人告你状,你自己去平息民愤吧!”萧何乘机向刘邦提了一条建议,说,长安地方狭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猎苑内有不少空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老百姓进去耕种算了,也不要收他们官税了。刘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们多少贿赂,竟来动我皇家猎苑的脑筋,拖下去打!”天那,你打死他萧何,他也不会对你刘邦起二心啊。过了几天,有位近身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这么厉害?刘邦道,我听说过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