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an >> 韩信 >> 正文

 

张良、萧何与韩信:汉初三杰悲情录

”刘邦大惊,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张良直言道:陛下也是布衣出身,他们这些人跟随你出生入死,现在你贵为天子,他们也希望论功封赏。可是,目前得到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的亲信故旧。而遭到诛杀的都是同陛下及萧、曹们有怨仇的人。他们都在担心,自己不但得不到封赏,陛下反而对他们处处疑心,随意诛杀,所以逼得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急问:“奈何?” 张良问他,你平生最恨,而且群臣们都知道你最恨的人,是谁?刘邦答,雍齿。他说,这个人过去曾多次羞辱过他,他曾几次想杀他,都因为念他立过不少战功,没有忍心下手。张良说,那好,作为一项紧急措施,你赶快先封雍齿,好让大家打消顾虑,先把人心安定下来,后面慢慢再做工作。

  张良的这番分析和建议,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他巧妙地点了一下萧何、曹参的名。那意思,是说刘邦包庇怂恿萧、曹也好,是说萧、曹结党营私也好,是说张良对此有些看法也好,你刘邦自己去理解吧。另一方面,他也为刘邦解决这场风波献出了关键的一着。这等于告诉刘邦,你身为皇上,用小人之心度我君子之腹,我的肚量比你大,我在人格上决不会输给你。意见要向你提,为臣之责仍然要尽到,此乃堂堂君子之风。

  然而,经过这场风波,张良毕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凉。他看到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自己在刘邦心目中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刘邦天下已经到手,再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况且,自己身体也一直不太好,这个“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前思后想,他决心急流勇退,“淡出”政坛。

  张良抽身而去,凄凉隐退

  张良决心脱离刘汉朝廷,抽身而去,另一个深层因素,是源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这同他的身世背景、政治理想直接有关。张良原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的相国,先后辅佐过五位韩国君主。韩国被秦始皇灭国时,张良家中还有“家僮三百人”。当时张良还是一个在校学生,正在淮阳“学礼”。他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作为一名亡国之士,张良念念不忘的就是要为韩国“复国”。但是,秦虽暴虐,“分久必合” 却是天下大势。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也不可逆转,张良“复韩”的政治理想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这就注定了张良命运中存在着先天的悲剧因素。
  从实践层面讲,张良一个贵族书生,势单力薄,在群雄并起的时势下,也不存在他独立奋斗的客观条件,他只能依附于比他更强大的势力。当时“陈涉等起”,风云际会,项梁和项羽、刘邦等都在这时相继起事,张良自己也曾拉起一支小小队伍,“聚少年百余人”。有个叫景驹的,在留城自立为楚假王,张良本想到留城去投奔景驹的,走到半路碰上刘邦。刘邦手下有数千人,势力比张良大得多,张良便和刘邦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两人是同路人而已。

  一个人最初确立的政治理想,犹如人生初恋,往往难以忘怀。张良虽然加入了刘邦营垒,他心中的“复韩”梦想却难以泯灭,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项梁与刘邦会合后,为了打旗帜,“共立楚怀王”。张良觉得机会来了,借机说服项梁,把韩国公子成也立为新的韩王,张良本人被任命为韩国司徒,和韩王成一起,领着一支千把人的队伍,要去夺取原来属于韩国的地盘。结果当然不会成功,刚刚打下几座小城,被秦军轻而易举就夺了回去,他们的队伍也被打散成散兵游勇,张良只得重新回到刘邦队伍中来。当时项羽正在巨鹿和秦军主力决战,刘邦乘机抢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了秦朝。项羽随后入关,觉得刘邦投机取巧,十分恼火,“欲击沛公”。张良和项伯从中竭力调解,帮助刘邦渡过了鸿门危机。刘邦退往汉中时,送给张良“金百溢,珠二斗”,打发他回韩国去,等于把他“辞退”了。张良将金银悉数转赠项伯,只身回到韩国,方知韩王成已被项羽所杀。至此,张良的“复韩”理想彻底破灭,只得重新投奔刘邦。

  张良的以上经历,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在刘邦阵营内始终带有“客串”性质。刘邦虽然重其才,用其计,但对他的信任度一直有所保留,对他始终没有达到倾心相依的地步。刘邦本人粗俗豪放,做泗水亭长时衙役小吏“无所不狎侮”,做了皇帝仍然“素慢无礼”,对萧何等都是直呼其名,动辄臭骂。张良身上则有一股子贵族书生气质,知识高深,见解精辟,谈吐文雅。刘邦对张良一直以“子房”称之,始终客客气气,连重话都不曾说过一句。相敬如宾,要害在“宾”。在刘邦心目中,张良这个人“身在汉营心在韩”,并不是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因此,在关键问题上,刘邦对待张良和萧何的态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封侯前,刘邦对“三杰”作出评价,第一个就讲到张良,给人以错觉,好像他把张良列为第一位大功臣。实际上,刘邦内心一直把萧何排在第一位,“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只是由于群臣争功激烈,刘邦自己不便直说,“难之”。最后正式排列位次时,关内侯鄂君揣摸到了刘邦的心思,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发表了“萧何第一,曹参次之”的意见,刘邦立即表态:“善!”加封萧何 “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恩宠无以复加。
  司马迁有评语:“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刘邦遭遇过很多次危机,危急关头都是张良为他出谋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邦面临重大问题时,也往往都是张良为他作出精辟分析,帮助他作出正确决断。诸如:智击秦将,计取关中。化解鸿门危机。不立六国之后。去汉中,以退为进。联合英布、彭越以抗项羽。重用韩信,独当一面。主动出击,追击项羽。调动韩信、彭越参加垓下会战。定都关中。不废太子。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刘邦都曾得力于张良的计谋和忠告。人们不竟要问,既然刘邦明确表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那么张良应该排在第几位呢?刘邦对此三缄其口,别人也没有谁再提出这个问题。

  对此,张良内心作何感想?

  张良退出政坛,却退不出悲凉

  在张良庙的牌楼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汉张良留侯辟穀处”。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韩信,张良,萧何,刘邦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良、萧何与韩信:汉初三杰悲情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史记》人物--谁与争锋话韩信
    战神韩信背水一战之谜
    韩信功高震主为何不背叛刘邦另立山头
    揭开韩信被杀谜团:加害他的两个告密者
    有关韩信的诗集及评价
    漢書•韓信傳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京剧《韩信夸功》
    象棋“国际名人“参观韩信故里
    广西韦氏均为韩信后代?质疑网络“韩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韩信为何不称
    新歌试听:创作型歌手韩信全力打造《
    西汉第一大案疑案:汉代风云人物名将韩
    历史故事:兴汉灭楚大功臣韩信放弃称
    韩信正传(下)
    从追韩信说起
    冷兵器时代:名人录——韩信
    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身边最重要
    韩信——奇才的悲剧
    木罂渡韩信围魏豹
    大将军韩信被诛三族内幕
    也谈韩信被杀的原因
    《韩信被杀之谜》 易中天
    将略兵机命世雄——司马迁笔下的韩信
    韩信罢志东莱治
    韩信简介
    鸟尽弓藏:从韩信拜将分析其必然被杀
    韩信--井阱之战分析
    兰考张良坟的传说
    历史人物张良(汉朝)
    浅谈张良
    张良巧献封侯计
    秦汉人物系列之张良
    传奇谋士张良
    黄老铸就帝王师——司马迁笔下的张良
    西汉留侯张良
    秦岭山中访张良
    军事奇才--张良
    张良的功绩高管的傲慢
    《通鉴》札记(6) 韩信之死 为何好人没
    留侯张良后裔在射洪县 数万川人想认祖
    千古谁识汉张良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不知收敛招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兔死狗烹悲韩信
    "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评
    刘邦是如何用品行不好的韩信的
     韩信正传(上)
    韩信正传(中)
    揭开韩信被吕后诱杀之谜
    无赖个性决定了韩信最终败亡
    韩信:乘其不备,突出奇兵
    韩信“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史记翻译-汉初三杰-张良-留侯世家第二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