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an >> 韩信 >> 正文

 

张良、萧何与韩信:汉初三杰悲情录

穀,“辟”,通“避”;“穀”,即五谷。避谷,不吃五谷。据说这是中国古代一种修养健身方法,修养期间只吃药物,不吃五谷,做导引。《史记》、《汉书》中都说张良“多病”,“乃学导引轻身”,“不食谷”。张良隐居在这片深山老岭里辟谷修炼,固然有身体长期多病的原因,更为本质的原因却来自政治方面。其一,他曾为之倾家亡命的“复韩”理想已化作云烟;其二,刘邦始终视他为“客”;其三,历朝历代君臣间“同患难易,共荣华难”的悲剧又将在新生的刘汉王朝内重演。综上所述,使他内心感到无比困惑和无奈。正好,自己身体也不好,退吧,退为上策,退,坚决退。他以养病为名,闭门谢客,“杜门不出岁余”,可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后来虽然偶尔露面,也都是以重病号的姿态出现。例如,黥布发动叛乱,刘邦带病亲征,群臣“皆送至灞上”,张良也不得不来送行。“良疾,强起”,送至曲邮,他对刘邦说,按理我应该随你出征,无奈我病得厉害。楚兵很是剽悍,你自己多加小心吧。张良的病是真病,不是假病。但张良需要这“病”,“病”是他的一块心灵盾牌。托“病”躲避政治旋涡,借“病”消释心中郁结,称 “病”宣示难平愤懑,这些都是沉积在中国官场文化中的政治技巧之一,采用者不绝于史焉。

   刘邦对待萧何和张良一亲一疏,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开国后,张良和萧何两人谁都没有当上相国,这是一件咄咄怪事,其中大有奥妙。
  这说明,刘邦在处理这些敏感问题时,心是很细的,心计也是很鬼的。让张良当相国,他不放心。让萧何当相国,又怕张良不服。撇下张良,怕是群臣都不会服气。不太好办。有时候,不好办的事也好办。刘邦找到的办法是:不立相国。刘邦这点心思,哪里瞒得过张良?好吧,看你刘邦如何动作。我先请个假,养几天病再说。刘邦却久久不愿捅破这层纸,晾着,不急。时间一长,张良反倒觉得太没意思。别人还以为是我张良盯着这个位子不肯让步呢,好象显得我张良不够豁达似的,岂不低俗?古往今来,将相大臣们要想彻底摆脱地位、权力、名利的羁绊,难。但张良很快从中摆脱了出来,他主动为刘邦解开了这个扣子,再一次显示出他的君子风骨。他利用最后一次随刘邦出兵伐代的机会,出奇谋拿下了马邑,顺便劝说刘邦立萧何为相国。

  至此,张良觉得平生无愧于已,无愧于人,便和刘邦作了一次告别谈话。他从回顾自己的身世讲起,一席话讲得情真意切。他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最后,他向刘邦明确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要跟随赤松子求“仙”去了。

  就这样,张良毅然决然告别了政治舞台,但话语中也不乏丝丝缕缕的伤感情调。

  刘邦对张良“用而不信、疑而不任”态度,到死也没有改变。刘邦讨伐黥布叛乱时为流矢所中,返京途中箭伤发作,回宫后一病不起,太医百般医治,回天无术。刘邦自己也说,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不愿再治。吕后到榻前问话:“皇上归天后,哪一天萧相国也死了,谁能接替?”刘邦答:“曹参。”吕问:“其他人呢?”刘答: “王陵可用,但需陈平扶他一把。陈平心里什么都明白,却难以独当一面。”吕问:“还有谁能重用?”刘答:“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问:“还有谁?”刘答:“再往下我也不知道了。”吕后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最后也没有从刘邦嘴里问出张良的名字来。原因很简单,刘邦压根儿就不信任张良。其实,吕后倒是很想请张良再度出山的。刘邦死后,吕后强迫张良进食,并劝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张良“不得已,强听食”。但未见他为吕后做过什么事,又活了六年才死。

  张良庙内,保留的历代碑刻很多。题刻的内容,都是赞颂张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的,也有一些赞颂他“智勇深沉”、“机谏得宜”、“高尚绝伦”等等,谥美之词,累世不绝。每一块碑刻,都饱含着题刻者浓浓的情感寄托。许多人来此一游,每每被张良的事迹撩动情怀,引发感慨。
   细想起来,张良用如此方法回避俗世烦恼,他的内心何尝能彻底轻松?俗世之事难,求“仙”之事就不难吗?

   走出张良庙,踏进一片古树浓荫,我心中升起一缕淡淡的凄凉。

  韩信之悲:有奇才,无大志

  汉中市内,有一座汉台,是刘邦在汉中做汉王时的王府遗址。汉台南,不远处有个拜将坛,这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进得拜将坛园门,迎面一座露天方坛,方坛四围有汉白玉栏杆。坛上是一尊韩信扶剑挺立的汉白玉雕像,气宇轩昂之中,神情有些忧郁。坛口台阶西侧一通石碑,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台阶东侧也是一通石碑,刻的是舒同书写的“拜将台”三字。方坛北面,还有另一座方坛,是当年宫中百官出席韩信拜将仪式的参观台。明朝,在这个坛上加盖了个亭子,改成碑亭,镌刻历代名人题颂韩信的楹联诗词。

  韩信出身贫寒,他的人生目标与张良有着天壤之别。张良谋“国”,韩信谋“生”。韩信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漂母之食,跨裆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韩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变这种艰难屈辱的生存状态。靠什么出人头地?生逢乱世,落造反,领兵搏杀,未尝不是一条奋斗之路。因此,韩信对用兵之道格外用心钻研,平时“好带刀剑”。后来经过大量的军事实践,造就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刘邦破格拜韩信为大将,是韩信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最大的机遇。群雄并起,四乡风随,韩信开始是投奔项梁而去的,在那里“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从项羽。由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急于找机会表现自己,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均未理睬。愤而离去,转投刘邦,仍未得到重用。韩信命运中出现机遇,颇有些喜剧色彩。刘邦从关中向汉中撤退时,一边走,一边将身后的栈道放火烧掉,形同一次狼狈败逃,队伍中的悲观情绪迅速蔓延,一路上逃亡将领数十人,大伤元气。为了扭转局面,刘邦急需招募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以扩充军队,重振军威,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进攻。恰在这时,等待已久仍不见起用的韩信,受到其他将领逃亡的影响,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拍马便追。有人却向刘邦报告说,萧何跑了。刘邦失萧何“如失左右手”,心痛得顿足。过了一两天,萧何忽然出现在刘邦面前,刘邦又气又喜,骂道:“混蛋,为何逃跑?”萧何道:“我那里是逃跑,我是追赶逃跑者。”刘邦问他追的是谁,他说是追韩信。刘邦又骂:“胡说八道,逃亡将领几十人,你别人都不追,哪里来的什么韩信,骗鬼啊!”萧何力陈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希望刘邦委他以重任。并说,你如果心甘情愿在汉中永远呆下去,不用韩信也罢。你如果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你看着办吧。刘邦被萧何的一席话打动,就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韩信,张良,萧何,刘邦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良、萧何与韩信:汉初三杰悲情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史记》人物--谁与争锋话韩信
    战神韩信背水一战之谜
    韩信功高震主为何不背叛刘邦另立山头
    揭开韩信被杀谜团:加害他的两个告密者
    有关韩信的诗集及评价
    漢書•韓信傳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京剧《韩信夸功》
    象棋“国际名人“参观韩信故里
    广西韦氏均为韩信后代?质疑网络“韩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韩信为何不称
    新歌试听:创作型歌手韩信全力打造《
    西汉第一大案疑案:汉代风云人物名将韩
    历史故事:兴汉灭楚大功臣韩信放弃称
    韩信正传(下)
    从追韩信说起
    冷兵器时代:名人录——韩信
    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身边最重要
    韩信——奇才的悲剧
    木罂渡韩信围魏豹
    大将军韩信被诛三族内幕
    也谈韩信被杀的原因
    《韩信被杀之谜》 易中天
    将略兵机命世雄——司马迁笔下的韩信
    韩信罢志东莱治
    韩信简介
    鸟尽弓藏:从韩信拜将分析其必然被杀
    韩信--井阱之战分析
    兰考张良坟的传说
    历史人物张良(汉朝)
    浅谈张良
    张良巧献封侯计
    秦汉人物系列之张良
    传奇谋士张良
    黄老铸就帝王师——司马迁笔下的张良
    西汉留侯张良
    秦岭山中访张良
    军事奇才--张良
    张良的功绩高管的傲慢
    《通鉴》札记(6) 韩信之死 为何好人没
    留侯张良后裔在射洪县 数万川人想认祖
    千古谁识汉张良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不知收敛招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兔死狗烹悲韩信
    "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评
    刘邦是如何用品行不好的韩信的
     韩信正传(上)
    韩信正传(中)
    揭开韩信被吕后诱杀之谜
    无赖个性决定了韩信最终败亡
    韩信:乘其不备,突出奇兵
    韩信“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史记翻译-汉初三杰-张良-留侯世家第二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