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家王俊康是个多面手。他对儿童小说、故事、童话剧、报告文学、儿童歌词、随笔、评论等等均有涉猎,出版有《校园朗诵诗集》《又是三月春风来》《王俊康文集》等著作,尤以校园朗诵诗最为著名,以其澎湃的激情、诚挚的真情和烂漫的童心赢得了广大小读者的青睐。 王俊康的生活一直是与儿童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当过小学老师、少先队辅导员,担任过少儿报刊的编辑,他了解儿童、热爱儿童,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看世界,我想,这是王俊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对校园朗诵诗情有独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还在写天真阳光的儿童朗诵诗,让男孩女孩眉开眼笑、争相传抄。并把它珍藏在日记本上,然后放在枕边,放飞梦中的欢笑。所以请相信,衰老不属于我,因为我选择了青春常在的事业。”校园朗诵诗可以说是王俊康找到的与少年儿童心与心相交的最佳文体。 王俊康是一位责任感很强的作家。他的朗诵诗是其真情的结晶。例如“四人帮”垮台后,他饱蘸着历史的责任感写下了百行长诗《光荣属于你,亲爱的老师》,引来众人争相传诵,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使他从此和校园朗诵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有一首小诗《陋巷里的小楼》是诗人参观一间环境非常简陋的小学之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写下来的。王俊康老师并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这些诗所包含的责任心是比诗歌本身更可贵的。同时,也是这些诗能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我)力求用真心与真情打动读者和听众。诗是我真情的流淌,长年累月汩汩不停地流进孩子的心田。”饱满的真情使得王俊康的校园朗诵诗极富感染力。 王俊康的校园朗诵诗富有激情。朗诵诗不能没有激情,没有激情的平淡的诗句,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立刻掀起听众内心的情感波澜的。在一次为重症儿童筹款治疗的公益汇演中,王俊康的一首《为了春天的笑容》:“亲人啊亲人/我多么的喜爱你们/实在舍不得匆匆离去/拉着我的手/拉紧我的手/别让我幼小的生命悄悄溜走……”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朗诵至此,很多人热泪盈眶,纷纷慷慨解囊。 的确,诗本来就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可能不像武侠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侦探推理小说那样莫测高深,她更不像报告文学那样痛快淋漓,童话那样活泼有趣,散文那样细腻舒展,但她却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空间。每逢节日,不少孩子会为适宜这一节日的诗作缺少而烦恼。尽管朗诵诗实用,甚至可能直白,但毫无疑问,借助于铿锵的韵律、充沛的情感及汪洋恣肆的语言,诗又重新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当然,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仅凭音高声亮就证明了一首诗的真正水平,这里面的辩证关系,自是一目了然的。执著于朗诵诗的作者们应努力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要注重诗内在的神韵、巧妙的构思和绵邈悠悠的意境。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固然是朗诵诗的大家,但印度泰戈尔散文化的诗,也因其充满浓郁的爱心而感人至深,若在艳艳的春日里伴着音乐吟诵,同样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朗诵诗还需要充沛的激情,但激情不等于标语口号的罗列,鼓舞人心和士气也不能依靠大喊大叫。我个人认为,把政治抒情诗与朗诵诗之间划等号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其实,小叙事诗、寓言诗、童话诗及优秀的抒情组诗均可列入朗诵诗的范畴。换句话来说,为儿童的朗诵诗,第一个标准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这已是一个公众认可的标准了。 儿童是人类的童年身影,让儿童和诗交朋友,让诗意浸润他们的心灵,让诗美影响他们的品味,他们才可能拥有或进入一个阔大的、深邃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我希望在许许多多的少年宫负责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间,能产生更多的“王俊康”,因为他们是少年儿童与诗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如果这一支队伍中有乐于创作儿童诗的业余作者,应该是诗与儿童的双重之幸。可是,话说回来,诗的力量、尤其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毕竟不能强大,尚不足以同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电影电视及动漫作品抗衡,事实上也不需要抗衡,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文学生态的平衡。因此,把节日留给诗歌,留给为儿童的朗诵诗,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应该能够做得到。(文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