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eng >> 冯友兰 >> 正文

 

冯友兰为学自述

作者:冯友兰

  我的原籍是河南省唐河县。祖上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做一些小生意,后来就在唐河落户,成为地主。我的父亲于 1898年中了清朝的戊戌科的进土,后来在湖北做过知县。
  我于1895年生,幼年在家里的私塾里读书。1910年到开封入了中州公学的中学班,1912年到上海入了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1915年毕业。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文科中国哲学门。从此,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就成了我的专业。
  我在上海上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是逻辑学。当时懂得逻辑的人很少,教师教我们读耶芳斯作的《逻辑学纲要》。这部书的内容他也没有全懂,我就是自己摸索,并且照着书后面所附的练习题,自己练习。这当然不能使我完全懂得书的内容,但是我对于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进一步发生了对于哲学的兴趣。我认为逻辑学是哲学的人门,至少对于西方哲学是如此。有些人认为形式逻辑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三段论法的推理谁不会?有人还认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对立的。这些都是对于形式逻辑的误解。
  无论如何,我对于哲学的兴趣是逻辑引起的。我对于哲学的入门,是逻辑引导的。以后我没有专门学逻辑,但是我对于逻辑的一知半解,帮助了我学哲学。
  逻辑学引起了我对于哲学的兴趣。这个兴趣当然引导我喜欢西方哲学。当我在1915年投考北京大学的时候,北大的章程上规定,有三个哲学门:中国哲学门,西洋哲学门和印度哲学门。实际上已经开的只有中国哲学门。据说 1915年就要开西洋哲学门,当时我很高兴,可是人学以后,才知道西洋哲学门又开不成了,因为原来打算聘请的那位教授死了。在图书馆里有一书架英文和德文书,据说是那位教授的遗物。就是这一架外文书,其中有一大部分还是关于宗教的。我没有办法,只得进了中国哲学门。
  但是三年的学习,对于我以后的工作,还是很有用处的。这三年的学习使我知道,于三家村中所教的那些专为应付科举考试的那些东西之外,还有真正的学问。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练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功。
  我于1918年毕业。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等学校教书。在开封也办了三个刊物,宣传新文化。我也是五四时代的人;可是没有参加1919年五四那一天的运动,也没有看见那一天的盛况。直到七八月间,我来北京参加当时教育部的留学考试,才看见了一些那一天的遗迹,听说了一些故事。
  考试通过了,但因船期耽搁,12月才到纽约,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作研究生,这才有系统地学习西洋哲学。三年毕业,我作了一篇博士论文,这是三年的学习的成绩。
  这篇论文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用英文原文发表,题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后来我用中文写出来,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生哲学》教科书,于1926年出版。《人生哲学》就是《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的中文本,只有最后两章是附加上去的。这两章是我于1924年写的一篇讲演稿。商务印书馆先已列入他们出版的《小百科全书》,题名为《一个新人生观》。《人生哲学》是我在20年代的主要著作。
  我回国以后,本来想继续研究西方哲学史,作一些翻译介绍的工作。当时的燕京大学,叫我担任中国哲学史这门课,讲中国哲学。我在燕京讲,又在清华讲,多年积累,最后完成了我的那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这部书于1933年出齐。以后有朋友翻成英文,在国外发表。这是我在三十年内所作的重要著作。
  这部书完成以后,我的兴趣就由研究哲学史转移到哲学创作。哲学方面的创作总是凭借于过去的思想资料。研究哲学史和哲学创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过还是有不同。哲学史的重点是要说明以前的人对于某一哲学问题是怎么说的;哲学创作是要说明自己对于某一哲学问题是怎么说的。自己这么说,总要以前人怎么说为思想资料,但也总要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是我在《新理学》中所说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的不同。
  我在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总共写了六小本书:《新理学》《新世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六本书我统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历史上有过晋、宋两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可是这次抗日战争,中国一定要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来,这就叫“贞下起元”。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
  当时写这六本书,并不是预先有个计划。只是因临时所遇到的问题而写出来的。但毕竟是写出来了。这是40年代所作的重要著作。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是我作的,歌词调寄《满江红》说:“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阈。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帧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颂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个歌词,也表示了“贞下起元”的意思。
  日本投降了。在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的时候,在西南联大的校址,立了一个纪念碑。碑文也是我作的。碑文中的铭辞概括联大校歌的意思,说:“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神京复,还燕碣。”校歌中的信念,在铭辞中成为实事。
  日本投降后,原来翻译的我的《中国哲学史》的那位美国朋友,写信来说:他现在美国费城本薛文尼大学当教授。那个大学邀请我去当一年客座教授,一方面给学生讲中国哲学史,一方面同他合作,完成他的翻译工作。1946年暑假,我随同清华回到北京,完成了七年的心愿。随即从北京到费城。因为给学生讲课,我用英文写了一部中国哲学史讲稿。这部讲稿,在我于1947年离开美国的时候,交给纽约一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冯友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冯友兰为学自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