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红
摘要 杜荀鹤的诗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风雅精神,重视诗歌的社会价值,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艺术上也颇有成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杜荀鹤体”。 杜荀鹤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杜荀鹤的诗歌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较广泛的影响,其影响甚至远及海外。
关键词 杜荀鹤 诗歌 地位和影响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著有《唐风集》三卷传世。《全唐诗》卷六九一—六九三存其诗326首。
杜荀鹤的诗歌较广泛地反映了唐末社会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了唐末文士的艰难处境和心境。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唐末社会风尚,礼制习俗。可以说,杜荀鹤的诗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迄今为止,尚无专题论文讨论杜荀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阐述。
一
要论及杜荀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要论及他对文学的贡献。笔者认为,杜荀鹤对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杜荀鹤在促进唐代诗歌继承和发扬《诗经》以来现实主义传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寄李处士》),[1]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叙》)杜荀鹤十分推崇《诗经》中的风诗和雅诗,多次提到国风和大雅,并表示要“继国风”,“通大雅”,重视其“教化情”和“济物心”,强调诗歌要“救物”,求真,重视诗歌的社会价值。
杜荀鹤创作的十几首讽喻诗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历来备受人们关注。《题所居村舍》云: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战乱过后,十室九空,家已尽,屋空存。桑木充寨,耕牛劳军,蚕无夏织,田废春耕。即使如此,税额不能减一分。为了收刮更多赋税,向统治者邀勋,酷吏不惜置人民于死地。这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杜荀鹤是一个关注时事,关心苍生的诗人。他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无情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伤硖石县病叟》)他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提出强烈的质问:“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雪》)“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他指出“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田翁》)
诗人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对统治者进行无情地鞭笞和控诉,对人民的悲惨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
杜荀鹤的其它诗歌题材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一般不为论者所重视,故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
杜荀鹤有一些自伤身世,叹老嗟卑之作。如“回头不忍看羸童,一路行人我最穷。”(《长安道中有作》)“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士》) “孤寒将五字,何以动诸侯?”(《别舍弟》)“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下第投所知》)等等。
《维扬春日再遇孙御史》云:
本为荣家不为身,读书谁料转家贫。三年行却千山路,两地思归一主人。络岸柳丝悬细雨,绣田花朵弄残春。多情御史应嗟见,未上青云白发新。
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唐末乱离之世文士的艰难处境和心境,谓之实录,亦不为过。这些文士,身处乱世,生活贫困。为改变处境,荣家荣身,他们四处游宦,干谒权贵,真是“三年行却千山路”,而他们干谒权贵,大多以献诗为进身之阶。可是“孤寒将五字”,难以动诸侯啊。晚唐文士人生经历的坎坷,心灵的凄苦,于此可见。
杜荀鹤有200多首交游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