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
摘要: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的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荀鹤;讽喻诗; 批判性 ;人民性
作者简介:周桃红 男 安徽枞阳人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杜荀鹤的十几首讽喻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是杜荀鹤诗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大唐国势江河日下。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贪官污吏乘机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纪六八·僖宗乾符元年》载:
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
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1]
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
第一,揭露统治者奢侈日甚,贪官污吏凶残恶毒。
唐末宦官专权,贪官污吏贪赃枉法,横征暴敛,食民而肥。杜荀鹤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再经胡城县》就是对贪官污吏的鞭挞抨击: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怨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2]
胡城县在今安徽阜阳西北。去年,诗人经过胡城县时,听到“县民无口不怨声”,按常理,“今来”胡城县,应听到县宰被罢免的消息。但恰恰相反,再经胡城县,看见的却是“县宰加朱绂”,压榨百姓的酷吏竟然获得加官进爵。诗人愤怒地指出,县宰的朱绂,是“生灵血染成”的。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唐代,户口、赋税是决定地方官吏升迁的两个主要条件。所以,地方官吏拼命征收赋税,即使灾年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压榨剥削下,人民肯定摆脱不了悲惨命运了。
杜荀鹤在抨击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渴望行仁政、关心百姓的好官出现。《献池州牧》就是对这样的好官的赞扬: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3]
这位池州牧“大变凶年作小康”,在他的治区,人民“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逃难在外的人民,听到仁政,自然很快还乡了。这里显然有夸张成分,是杜荀鹤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官吏勤政清廉,社会安定,百姓快乐地生产生活。
第二,揭露统治者用兵不息以及军阀暴行。
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农民起义,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这些也是杜荀鹤讽喻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土如今尽用兵”[4], 战火不息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诗云: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5]
这些“军家”“遍收宝货”、“乱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人们“相看不敢言”。军阀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业凋零,农村更是一片萧条景象。
《乱后逢村叟》云: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6]
这位老翁孤独地住在破村,他的儿孙已经在战乱中丧身。农村里鸡犬星散,桑柘被伐,一片萧条,可朝廷还像平时一样征收赋税。这位老翁如何承受得了呢?日落前山,老翁孤独倚门的情景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令人悲痛不已。
老翁的悲惨遭遇,在晚唐动乱的时代并不少见。因为“未尝州县略安存”,广大人民百姓是摆脱不了战乱的阴影的。“兵戈到处弄性命”[7] ,“家随兵尽屋空存”[8] ,诗人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对军阀进行无情地鞭笞和控诉,对人民的悲惨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
第三,揭露统治者赋敛愈急,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
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国势衰弱,帝国大厦岌岌可危。为了支撑帝国大厦,满足自己奢侈享乐的需要,唐王朝加重了赋税的征收,地方官吏乘机横征暴敛,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载:“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沥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 [9]
繁重的赋税,使得农民大量逃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