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红
[摘要] 杜荀鹤的哲理诗深刻地表现了自然、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杜荀鹤哲理诗是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对宋诗尚理风尚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衰落的时代以及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儒学为根本兼收佛道思想,自觉不懈的追求,是他创作出如此优秀哲理诗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杜荀鹤;哲理诗;特色;影响;成因
一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①(《泾溪》)这首诗以鲜明的意象,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道路越平坦,环境越顺利,越要兢慎小心,居安思危,否则,灾难就很可能降临。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首诗揭示的道理并未过时,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此诗的作者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
《全唐诗》收录了杜荀鹤的十几首哲理诗,如《观棋》、《感遇》、《春来燕》、《钓叟》、《小松》、《经废宅》、《登城有作》、《过巢湖》、《题花木障》、《赠质上人》、《夏日题悟空上人院》、《经严陵钓台》、《闻子规》、《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泾溪》等等。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寓意深刻,既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又能给人们以理性启迪,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杜荀鹤的哲理诗概括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把它们升华到社会哲理的高度。如《观棋》云:
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
逢敌手,当局到深更。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描写的是下围棋时的情景:下棋者总想保全自己,置对方于死地,时时乘危打劫,得势时想抢占更大地盘,获得更多利益。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处境,便不难发现,杜荀鹤显然是借下棋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人情的理性思考,是有寄托的。杜荀鹤生活的晚唐时代,衰败倾覆,战乱频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中指出“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1]我们从《观棋》诗中明显能看到当时时局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就是对当时时局的诗意表现。杜荀鹤借此诗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思考。
又如《感遇》: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波涛汹涌的大海甚至没有小人的方寸之心深。乍一听,匪夷所思,细一想,却不无道理。沧海桑田,海水枯竭了,终能见到海底,可小人之心终难揣测。陆龟蒙亦有同感,他在《马当山铭》中说:“合是三险(笔者注:指太行、吕梁、马当)而为一,未敌小人方寸之包藏。外若脂韦,中如剑铓。”[12] 纵观历史,有许多事不就是被那些小人弄糟了吗?杜荀鹤显然是有感而发,希望我们提防小人。诗人表达的是对小人的痛恨,渴望贤人君子出来治理国家。
《小松》也是杜荀鹤的一首著名哲理诗,此诗表达的哲理至今仍对我们有激励作用。诗人写道: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苍翠凌云的松树面前,人们发出由衷的赞美,赞美它的苍翠和挺拔。可参天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当小松埋头在深草里,被蓬蒿掩埋时,不被人们赏识,眼光短浅的时人认识不到它终将成为栋梁之才。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伐啊!此诗中的小松和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都是人才的象征,他们有着相同的不幸命运。诗人借此诗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这首诗揭示了多方面的哲理: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关注爱护,给它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金子是总要发光的。小松虽小,但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松树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凌云之木,深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