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蓬蒿是压制不了它的。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既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是哲理诗中的精品。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哲理诗的重要内容之一,杜荀鹤的哲理诗中也有这样的内容。《经废宅》云:
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何况
蒿原上,荒坟与折碑。
这首诗由废宅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住宅终有残破废弃的时候,眼前的废宅就是“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诗人进而想到蒿原上,到处是“荒坟与折碑”,世事茫茫,人生苦短。此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这种情绪在苏东坡的诗中也有表现。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
人生如同“飞鸿踏雪泥”,偶然留下一些指爪;又如同秋蓬,“风里秋蓬不自由”。[3]( 《南关二首》其一 )人生短促,转眼间,生命终结,无由见坏壁旧题了。往日人生道路崎岖不平,未来的道路恐怕也坎坷不堪。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和杜荀鹤有相似的人生感慨。所不同的是,苏轼的情绪有点低落,杜荀鹤则较为乐观,他找到了“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的人生出路。此诗的哲理在于:生命虽然是短促的,但可通过品德修养来延续,精神品德是不朽的。
清代纪昀评论此诗说“腐不可耐,不复知为唐人诗矣。五、六句自好,六句尤佳。”[4] 此评并不公允。纪昀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唐诗亦有多种风貌,杜甫就有不少哲理诗和富有理趣诗。中晚唐诗歌在盛唐诗歌风貌基础上已有新变。不少学者认识到这一点,因而给予这首诗以充分的肯定。
明代钟惺《诗归》:“(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立想高出题外,妙在下语却似迂重。”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如咏《废宅》曰:‘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即曲江少陵不能过也。”
清代黄生《唐诗摘抄》:“学究语,似为宋人滥觞;然实阅世至言,在五言律中,宜另具一眼也。”充分肯定了此诗对宋诗风格特色形成的巨大影响。 再看杜荀鹤《春来燕》:
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
诗人劝燕子要“稳择安巢处”,否则“巢成却不安”,悔之晚矣。寄寓了立身需谨慎的人生哲理。
杜荀鹤善于从自然意象中挖掘出蕴含的哲理,揭示出自然规律。如《题花木障》:
不假东风次第吹,笔匀春色一枝枝。由来画看胜栽看,免见朝开暮落时。
春色融融,鲜花盛开,可免不了朝开暮落,令人心悲。诗人认为“画看胜栽看”,就在于画能永存鲜花的美丽。花开花落这一自然规律引发诗人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想让美好事物永存的美好愿望。
唐《杂曲歌辞·金缕衣》云: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5]
这首诗的主题似为劝人莫负大好青春,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花
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亦为名句,但从选择的折花意象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来看,此句不及杜荀鹤的“由来画看胜栽看,免见朝开暮落时。”摘花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同时“花开堪折直须折”,易使人想到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无疑是有消极影响的。而杜荀鹤的诗句表达的是对像鲜花那样美好事物消失的惋惜情绪,希望其永存,有其积极影响。两相比较,自可见杜荀鹤诗具有的超乎寻常的高超技巧以及深邃的哲理。
二
杜荀鹤哲理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在于诗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