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诗人不空发议论,而是把哲理寄寓在生动鲜明的意象中。杜荀鹤哲理诗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丰富的智慧和真挚的情感。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中,他决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6] 杜荀鹤哲理诗正是这样,如《闻子规》云: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空阔的楚天,如轮的满月,声声似告人的蜀魄,血流,残春等鲜明意象的组合,饱含着诗人炽热的情感,寄寓着深刻的思想,令人感慨万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哀求别人是没有用的。与其哀求别人,不如保持沉默。诗情、画意、理趣的统一使得此诗别有趣味。
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7]
清朝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云:“诗三百篇主情,与<易>太极说理,判然各别。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以五言、七言,且牵缀以声韵,非蛇足乎?”[8]
纵观杜荀鹤的优秀哲理诗,不难发现严羽、王士祯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9]此为确论。
杜荀鹤的哲理诗对宋诗尚理风尚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明朝杨慎《升庵诗话》云:“宋人诗主理。”[10]人们较多关注唐宋诗的不同风貌,而不够重视唐宋诗风格之间的承继关系。
陶文鹏先生认为:“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11]我们在肯定杜甫哲理诗对宋诗影响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杜荀鹤的影响。下面略举几例,试做一比较: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杜荀鹤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句(之一)
杜荀鹤
人说马当波浪浅,我经波浪似通衢。大凡君子行藏是,自有龙神卫过湖。
题西林壁[2]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2]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来。
在描绘生动鲜明意象的基础上,用精练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是这几首诗的共同特
点。杜荀鹤的哲理诗无疑影响了苏轼,朱熹等宋人理趣诗的创作。
杜荀鹤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哲理诗,原因是多方面的。晚唐衰落的时代以及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引发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的主要原因。杜荀鹤一生经历了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五朝,他生活的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赋税繁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历时十年之久的农民起义。作为关心时事,感觉敏锐,感情丰富的诗人,杜荀鹤对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乃至时代风云,世态人情,做出深入的思考,并反映在他的哲理诗中。杜荀鹤一生坎坷失意,心灵的沉郁苦闷,处境的艰难困窘,触发诗人深刻思考其中原因。《江南逢李先辈》云“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杜荀鹤自比杜甫,表明他自负才能;然而“怀才不得志,只恐满头丝。”(《江南逢李先辈》)原因何在?杜荀鹤认为“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寄从叔》)然而困顿文场三十年的经历使他逐渐意识到“仙桂终无分,皇天似有私”。他对“文场公道开”(《出山》)越来越怀疑,“明年到今日,公道与谁期?”(《途中春》)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导致他“长年犹布衣”(《寄从叔》)的原因是“三族不当路”。(《寄从叔》)“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郊居即事投李给事》)“遍识公卿未免贫”(《下第东归道中作》)是他对当时“自谋身”的冷漠社会的理性认识。
杜荀鹤的思想以儒学为根本,兼收佛道思想。这使他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自然、社会、人生,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缤纷的哲理光辉。他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