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抄诗的同学都要自己讲解,着实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也对活动产生了兴趣,而对杜诗的学习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去研究。课下,经常看到有同学或坐于位上,或行于走道间,口中吟诵杜诗。有两女生观赏教室前花圊,一女生问“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
其次,发展了学生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选诗抄录,查资料,选择角度写小论文,组织课堂交流讨论,基本上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选诗查资料的过程中,涉猎了大量的杜诗和评论材料,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同学学写古诗,并且自己加以评价,还真像一回事(具体文章附录于本文后)。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所写的小论文中,虽有不少文章的观点比较旧,但也涌现出立意新颖的文章,带有中学生的审美特色和认知程度。如齐西茹同学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自初二以来,我学习了很多杜甫写的诗,从他的诗中,我深感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以下还引了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以及《望岳》来证明,有理有据。再如贺琰说“(杜甫的诗)并非全体都是沉郁悲怆,也有清丽秀媚之句。比如早期的《望岳》《绝句》,还有《江畔独步寻花》《曲江对雨》……”
这次学习杜诗活动是在继“每日演讲课”“每日格言”“每日一诗”后开展的对一位作家的专门性学习。杜诗学习遵循了我校“活动式”教学实验所制定的原则,即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创造性、指导性。整个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望方家指教。
[附学生小论文]
自创自评古诗二首
贺 琰
送 秋
冰炉祭落英,玉烟熏枯月。
逸怀思旻去,则知春不远。
短评:这首诗写的是在初冬时节,撮土焚香,祭奠刚刚逝去的秋天。前两句运用的是对偶。因为天气很冷,所以焚香的香炉都变成“冰”,作者在为秋天里凋谢的花儿超度。中秋已过,月亮已经成了下弦月(因此称“枯”),那香炉上袅袅的青烟仿佛飘向孤寂的月亮。诗的后两句则是作者的思考:秋天虽逝去,但好好想想,秋的成熟不正是源于春的孕育,秋是结束,更是开始,春天马上会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
前两句看似渲染传达一种消极、悲凉的情感,实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笔锋一转,体现出作者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怨春风
暖风低碧枝,却见烟花迟。
无端缤纷泪,不知心恨谁。
短评:这首诗把春风拟人化。前两句语气是平缓的。暖和的春风吹动了已经变绿的枝头,枝头上鲜艳的花朵终于迟迟地开了。但后两句的语调渐渐暗淡、悲伤了。花瓣无缘无故地落了下来,宛若人的眼泪。最后一句既是将花瓣拟人化,说花瓣此刻的“心情”是“恨”春风,又点题:“怨”春风。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春风和花朵当作两个在开玩笑捉弄着玩儿的人,十分别致。第三句明知是春风吹落了花瓣偏说“无端”,也暗指出玩笑气氛。这首诗是用悲凉的语气来表达有趣的意境。只是语言不够精练,较死板,还有待改进。
反对战争的伟大诗人杜甫
周啸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统治者的昏庸激起了杜甫的无比愤懑。
诗人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忧国伤时,思家念亲。就在“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的困境中,春天到了,大自然不因为人间正在遭受涂炭之灾而失却它的美丽,沦陷叛军之手的长安仍花香鸟语,春景明媚。诗人伫立四望,满目的春光只能触发他急火煎熬般的痛苦思绪。于是他饱蘸心酸的眼泪,挥笔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诗人所看见的京都沦陷、长安一片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并未陷于叛军之手,春天又降临长安。“草木深”三字既表示草木滋长的春天景象,也包含了城市被破坏、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意蕴,它的背后深藏着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深重的叹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把这种慨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叹惜国家的衰败,反对不义的战争。在《前出塞》中,他写道“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几句直抒胸臆,慷慨陈词,写的是针对时事的安边良策,表达的是克敌卫国的愿望。拥强兵只为守边,制止侵略,而不是无限的杀伐,不是劳民伤财的开边黩武,侵犯异邦。它道出了将士们的共同意愿,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杜甫,一位反对战争的伟大爱国诗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