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警告
作者:陈桂棣
第八章
枣庄现象
十八
在山东省济宁市环保局,我和宣教科的张建军偶尔谈到了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张无奈地耸耸肩,不过,他又马上认真地提醒我:
"你应该去枣庄,拜访一个人。"
"谁?"
"戴业成!"
离开济宁时,他再次建议我,一定要去枣庄看看,可以看出,他对几百里外的这位同行充满钦佩之情。
他介绍道:枣庄有一家企业严重地污染了微山湖,在评选先进单位时,两级环保部门都投了否定票,那 家企业却仍被评上了先进。戴业成把这事捅到了《中国环境报》,在全国产生不小的影响。
张建军的建议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决定走一趟枣庄。
到了枣庄,一路看去,竟寻不到一点"煤城"的痕迹,干净的街面,整齐的建筑,茂密的树木,鲜艳的花草,热情礼貌而又充满着自信的行人。
在枣庄市环保局,我终于见到了戴业成。
戴业成现任环保局宣教科科长。是五十五岁的中年汉子,言谈举止十分平静。听人说,一次他去桂林开会,发现船员把污物都冲入江中,他不仅拍下这个场面,还慎重其事地把照片寄给了《桂林日报》。据说,那张照片被登出后,在桂林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老戴自一九七八年从部队回到地方,一直就在环保局工作。他喜欢往下跑,经常深入一线去搞调查研究,爱动脑筋,笔头又勤,十多年来先后撰写的理论文章、热点透视、新闻报道多达两千余篇,这数字很吓人,称得上殚精竭虑,忠于职守了。
谈及四年前那篇产生过轰动的"来信",他的心情已经变得十分平静。
事情发生在枣庄所辖的滕州市,有个生产白酒、酒精和果脯等多种产品的滕州酿造总厂,这个厂每年都把一百一十万吨的工业废水排入微山湖,污染湖面两万余亩。早在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包括微山湖在内的"南四湖"水质污染问题,就确定过一个综合整治的目标,滕州酿造总厂在三十五家重点污染源中算是一个典型。
这家工厂非但不去治理污染,反而把省市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污染的专用资金私自挪用,去扩建新厂;又在没有治污设施的情况下强行投产,进一步扩大了污染源。
戴业成随新闻记者参加了一九九年度的环保执法大检查,他问厂长连峰:"你知道不知道《环保法》?"
连峰很坦率:"知道。"
"那么,什么是'三同时'?"老戴跟着又问。
连峰依然很坦然。"'三同时'就是环保设施同生产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老戴有些诧异。
在场的记者也都有些吃惊。
一位记者严肃地责问:"你既然什么都清楚,为什么明知故犯?"
连峰无言以对。
就是这样一家工厂,一九九年度的企业考核中,滕州、枣庄两级环保部门反对,还是被市里评为先进单位。
这显然是件怪事。可是,想想,又并不奇怪。经济效益好的,便一俊遮百丑。尽管国务院颁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文指出:"有关部门应将保护环境作为考核企业升级和评先进文明单位的必备条件之一",说得明明白白,环保乃"必备条件",但到了实际工作中,没有多少人把这事当真。
市环保局参加研究的同志,都了解滕州酿造总厂,因此,枣庄和滕州两级环保部门持否决态度这一点是一致的。为慎重起见,还把否定的理由归纳出几点,呈了上去。结果,酿造总厂不仅被评上市级先进,以后又被报到省里,评上了省级先进企业。
照讲,这样的事,在今天已算不得新鲜。征求意见,按章办事,有时不过是走走形式,真正的决定权,很可能就在一个或几个人那里。
他告诉我,当他给《中国环境报》写"来信"的时候,他只想到自己曾是一个军人,人民需要,就挺身而上。
署名"星光"的"来信"很快见报了。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辟了"省市长信箱",并注明此期"发往山东"。该报不仅全文刊登了戴业成的"来信",且配了一个十分醒目又相对工整的大标题:
两级环保部门否决票一再失灵
一家酿造总厂污染重照当先进
同期还配发了一篇严肃的评论:《"枣庄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天的报纸在山东,尤其是在枣庄,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滕州就更热闹了,从市区到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大小标语:有向"星光"表示致意的;有强烈要求治理微山湖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不作些联想便难解深意的标语:
看看微山湖,难以展歌喉!
但凡看过《铁道游击队》影片的人,都不会不熟悉那支曾风靡全国的电影插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脍炙人口的歌词被巧妙地借用,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悲愤之情。
当人们知道"星光"就是枣庄市环保局的戴业成科长,老戴也一下成了这座煤城无人不晓的名人。
当然,对于老戴这样的"来信",枣庄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事也引起枣庄市委和市政府的反思。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汪纪戎公开表示: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难度、热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大胆披露,以促成问题的解决。她强调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环境意识,不讲环境效益的企业不宜作表扬性报道,尤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予报道。"
女市长这精彩的一席谈,被新闻媒介披露后,这则消息被评为当年山东省环保十大新闻之首。
坏事变好事。
一时间,环保的旋风席卷了枣庄。
戴业成"来信"一个直接后果是:环保局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环保局的有关决定有了权威。枣庄成了豫皖苏鲁四省淮河流域第一个真正将"一票否决权"还给了环保部门的城市。
这成了真正的"枣庄现象"。
滕州市委和市政府几次召开治理微山湖的专题会议,委托张振玉市长进驻酿造总厂现场办公,当众责令厂长摘掉先进企业的牌匾,并对厂里的领导班子作了大的调整。新厂长在企业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把挪用的环保设置资金返还出来,确保专款专用,认认真真为摆脱企业环保工作被动的局面做几件实事。
薛城啤酒厂同滕州酿造总厂一样,也是严重危害微山湖的污染大户。由于污染的问题没有解决,环保部门一票否决,企业非但没评上先进,厂长劳动模范的荣誉也"不翼而飞";特别是环保执法检查穷追不舍,冷不防杀个"回马枪",事先不通知,突然进行复查,查得厂长无处躲藏。
环保局下达"最后通牒":欠缴的排污费,必须补齐;限期不能达标排放,企业必须停产治理。没有商量的余地。
环保局作出的决定,市政府跟着支持。薛城啤酒厂不得不缴出四十万排污费,并且,坐下来研究治污的措施。
这边缴上去四十万排污费,环保局那边就慷慨地拨下来七十万,支持啤酒厂上一套治污设备。这对王道水厂长触动极大:"再不主动,不像话了!"当年年底上了一套"干式去糟"设施。湿糟变干糟,啤酒厂流出的水由浑变清,污染减少了,却增加了酒糟的回收量,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厂里又投入五百万元,建起万头猪场,利用酒糟的优势,猪场一年就获利四百万元;一九九五年厂里再投资三百五十万元,建立一个污水处理站,彻底解决啤酒糟液的污染。
"一票否决"和"杀回马枪",使枣庄市的环保工作如虎添翼。市政府为全力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管理、处罚的职责,定期召开全市性的环保执法检查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对那些阳奉阴违,特别是拒不执行环保部门决定的企业和单位,公开曝光和处分,使得枣庄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戴业成高兴地告诉我:如今的枣庄市,环保工作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这与市委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近两年,全市就有七家经济效益相当好的企业,十四位十分出色的厂长和经理在评选先进和劳模当中,名落孙山。
他建议我见一见市委书记。
现任市委书记郭振山,是戴业成发表了那封著名的"来信"之后调入枣庄的。约见的那天,谁也找不到他,后来才知道,他带着秘书,不声不响微服私访一家水泥厂去了。听说那家水泥厂弄虚作假,平日闲置着治污设施不用,赶到上面检查了才启动,他给他们来了个"防不胜防"。
一道去市委书记那儿的环保局长李守义说:环保部门一次两次解决不了的,郭书记有时就自己去处理。郭书记的办法是:"一把"抓,抓"一把";反复抓,抓反复。爱挂在他嘴上的两句话就是:"不能借子孙的地球发今天的财!""不能就环保谈环保,全社会要配合!"
约见前,我打听了一下郭振山的简单经历,不由使人肃然起敬。他曾亲手将陷入困境的济南第二拖拉机厂改造成洗衣机厂,创出了中国名牌"小鸭圣吉奥";后来出任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在他这段时间,山东省乡镇企业产值由一百二十三亿六千万元,跃到两千两百七十亿元,提高十八倍。他在从事三十年经济工作之后,调入枣庄。
见面时,我刚把三天来对枣庄环保工作的印象谈开了头,郭振山就笑道:"不,不,不是市委支持环保局工作,这是环保局支持市委工作!"
他把一个司空见惯的结论颠倒过来了。何等精辟!
他说,"要赋予环保局绝对权威","环保不光表明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表明这个地区是否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关心人民的疾苦;也不光是个百年大计,给子孙创造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不单单是这些。"
他的谈话,以一个崭新的视野,从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诸多方面,阐明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这一代人应给后代留些什么?
首页 2
3 4 5
6 7 8
9 10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