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情境设计点评
|
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教者往往考虑到“以情动人”这一点,着意创设一种情境,即在正确领会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的通过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有的通过指导课文的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也有的运用挂图、幻灯录像、录音配乐朗诵等再现作品意境,以设置情感氛围,使置身这般氛围中的学生感情激荡奔腾。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激情加以有机地引导,使其与作品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上升为理性的审美感受,完成一个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 以下几个设计效果比较显著: A、一位老师用这样的话导入新课:“有的人死了,千人唾,万人骂,为什么呢?因为他生前做尽坏事,祸国殃民,不齿于人类;而有的人死了,却引起人们无尽的思念,在人民心目中树起一座丰碑,在人民心中得到永生。周总理便是这后一种人的杰出代表。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寻找他,在寻找的过程中领略他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吧!” ——饱含感情的诉说使学生对第一种人产生强烈的反感,然后话题一转,引出了第二种人,语言的中介作用使学生对后一种人的敬慕感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课堂气氛、情调和文章的气氛情调相一致。听着老师说,开书便可观其风貌,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读。可见,周总理这个客体形象已撩拨起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们的审美激情,觉得有形象可感,有兴趣要寻,因而进入一种对伟人的光辉业绩迫切渴知的境界之中,这就为学习和理解课文做好了情绪上的充要准备。 B、一位教师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周总理逝世时全国人民痛哭哀悼,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让学生在心灵中形成一种审美意象,以激发其情感,并初步营造出学习这首诗作的情感氛围。然后以朗读指导为主要教法,读读讲讲,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与人民对总理的感情 进一步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人民想念周总理,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题旨,受到热爱人民、热爱人民领袖的教育,达到了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净化精神世界的目的。 C、一位教师在朗读前,先从诗文的字里行间以至每一个标点上,去揣摩作者写作此诗那种悲恸欲绝的思想感情,去联想与总理永别时那撕人心肺的场面,再回忆总理一生奋斗的光辉业绩。在理解、体味中也注入了自己对周总理无比热爱、深沉怀念的感情。以至朗读时,完全进入了“角色”,自己已哽咽不止,学生完全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有的泣不成声。这样范读所产生的艺术力量,是由于教师在忠实再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做到了情真意切,缘情发声,以声传情。作品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汇、沟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D、一位教师披文入情亦采用了“一述二读”。他先深沉地讲述总理逝世以后全国上下“群山肃穆,江河挥泪”的情景以及长安街“灵车队,万众心相随”的悲痛欲绝的场面,然后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全诗,再配以播放录音。这“述”和“读”,紧扣动情点,学生情思勃动,课堂气氛催人泪下。 不难看出,上述教师钻研教材时主动进入了“角色”,深入理解了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最初的感受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潜在力量。正是教师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观情调,捕捉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恰当设置情点,才使得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境中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充实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感情。 至于下面这个设计,教者颇费苦心,笔者却持“保留意见”: E、教师饱含深情,以凝重的语调叙述1976年1月8日是举世难忘的日子。黑板正中庄重地悬挂周总理遗像,两侧展示了反映周总理各个历史时期光辉业绩的图片。哀乐声起,师生起立默哀…… ——这位教师备课的投入,实在令人折服。前面的一些设置也算得匠心妙笔,只是这后面“奏哀乐”的举措大可不必。且不说,哀乐容易抑制人的情绪与思维等等,单就把教室弄得如同“灵堂”一般来看,便觉似乎过分,营造情感有必要“真实”得如此夸张吗?一管 之见,愿与同仁商榷。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情境设计点评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初中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