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大致脉络
(2)了解与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特点。
(3)掌握中国园林基本的美学特征。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在西周已具雏形?试举例说明。
(2)秦汉的宫殿和皇苑有何特点?
(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赋予中国建筑以新的风格和内涵?
(4)为什么说中国的塔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点?
(5)里坊制与街巷制有何不同?
(6)为什么说明清建筑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顶峰?
(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民居发展到明清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8)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布局理念。
(9)以四合院布局为例,简述中国传统建筑中包含的人文意蕴。
(10)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组合上的内向性特征。
(11)试述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12)任选一个角度,试述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
4、课外阅读文献:
(1)史建著:《图说中国建筑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从周著:《园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文脉 (一)先秦:中国建筑的萌芽与雏形
1、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中国建筑已经萌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来构成线的组合,以及表面的装饰性塑痕,表明原始初民已将审美意识体现在建筑之上。
2、公元前21世纪到秦统一中国前,这时期的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文化,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宫室、宗庙、陵墓等土木工程的营建。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至少在西周已具雏形。《考工记》所记述的都城布局理论对以后各朝的都城规划产生过重要影响;高台榭的宫殿营造法,对后世的宫殿营造影响很大;四合院的住宅布局以规整的单体围合,组织成整体的建筑组群,均衡对称的平面组合与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
(二)秦汉至宋元: 雄浑与清奇的交响
1、秦代建筑:秦始皇陵、阿房宫和长城: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
2、汉代宫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3.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4.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长安是中国古代最为壮观的城市,城市营建规划周密,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体现了封建集权为了严格社区管理而加以严整规划的政治色彩;中唐以后里坊制逐渐向宋代的街巷制过渡。长江和运河沿岸的扬州、成都等街市繁华,十里长街,高楼林立。唐代宫殿大明宫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布局协调,是大唐风范的典型写照。唐代佛教建筑数量多,分布广。园林建筑随士人对山水自然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发展,城市园林面积不大,重在近观静赏,于有限中感受心物相融的超然之乐,基本奠定了后世士人园林的发展方向。
5.宋代建筑:宋代建筑风格变唐代的宏大庄重为细腻柔和。两宋宫殿建筑以精致复杂、细腻柔和为特色,布局精巧而富于变化,木作做工及雕饰、彩绘细腻丰富。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宋代城市布局变封闭的里坊制为开放的的街巷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宗教建筑和园林较隋唐五代有明显进步。园林建造蔚成风气,尤以城市园林更为盛行;公共自然景区经奇思妙想的规划,别具意境,最著名的当推杭州西湖十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画意与诗情水乳交融,堪称大手笔的写意杰构。
(三)明清: 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
1、两朝帝都——北京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帝都,城市布局之严谨周密、宫殿建筑之壮丽伟巨,均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规划设计一依以宫殿为主体、中轴对称的传统原则,重要建筑布列于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上,井然有序又起伏跌宕,擒纵开合中尽显空间与建筑的变化之妙。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国宫殿建筑从秦汉之雄浑粗放、唐宋之伟岸典雅,发展到明清,其整体设计、工程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古典的顶峰。
2.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 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其中圆明园规模宏大汇萃着中国园林精华、西洋古典楼景。
(2)南方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怡园、耦园等。南方私家园林占地不多,但布局、设计和造园手法丰富精巧;中国古典园林的细微主义,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 中国建筑的人文意蕴
1、 群体的和谐性
(1)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与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相比,它淡化了缘自宗教信仰的神密与突兀,更偏重于对尘世的依恋和冷静的理性。
(2)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2、 组合的内向性
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内向性格表现为对墙的关注,如城墙、坊墙、院墙。四合院式以内向的房屋围合成封闭的院落,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3、 阴阳的融合性
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建筑有着多方面影响。山之南为阳、以山之北为阴,阳为刚,阴为柔。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受“阴阳合德”及“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形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美学上注重刚柔相兼之美,如宫殿建筑的屋顶面积大,屋檐宽,坚实的立柱将其刚直有力地擎托而起,整体上呈阳刚之美;立柱与屋顶之间则设置斗拱,斗拱与屋顶向上向外夸张卷起的飞檐翘角,形成飞动、轻巧、跳跃的阴柔美;大屋顶和立柱的阳刚,与斗拱和飞檐翘角的阴柔,合构成阴阳融合、刚柔相济的造型。
4、中西建筑比较
第三节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1、曲折含蓄之美
(1)曲折含蓄亦即传统艺术理论中的“隐”与“藏”。中国园林追求曲折含蓄、变化有致的美学品格,尤忌园内景观整齐划一,一览无余。造园手法上善于通过迂回曲折、山水相间的空间序列布局,使园中楼阁掩映,山石错落,曲水逶迤,竹木婆娑。为使重点空间欲露先藏,善于用花木、围墙、假山、漏窗等略阻视线,营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
(2)整体布局上曲奥多变的序列轴线,在于细部营构上的山求奇,水求曲,廊求回,路求幽。
2、疏密相间之美
(1)景点布设上通常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移步换景,张弛有度,景色连绵不断,但和谐中有变奏,流畅中有间歇,给人以忽张忽弛、忽扬忽抑、似断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空间布置上分主次,讲节奏,重层次,主景密而次景疏,主景与主景之间巧用曲径、曲桥、曲廊连接,使疏密相间,节奏起伏有致,游人徜徉其中,移步换形,景随行异,欣赏节奏有张有弛,始终保持着悠闲的情绪。
3、天趣盎然之美
(1)中国造园理论格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艺术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综合性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综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上讲求“天开”与“人作”的完美融合,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成和谐之妙,从而达到再造和浓缩自然美的境界。
(2)中国园林既有画的意趣,又满蕴诗的情韵,诗情与画意交融,合构成深邃的意境。园林不仅可览可赏,融入了审美情趣和空间意识,而且可品可思,寄托了精神意趣和人生理想。园林作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兼具的统一体,其意境的特征在于写意化的自然美和诗画一般的空灵美,它使置身其间的人们,获得生命情调的心灵感悟和直觉体味。
4、诗情画意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