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鲜花和星星》评课记录

唐丽华

《鲜花和星星》这是一首儿童诗,它简短凝炼,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这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朗读背诵、想象说话和识字写字三大块为主,你这节课关注到了这三方面,而且你的教学风格与这首诗的基调相契合,你有儿童化的教学语言,亲切的教学体态,充满激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充满情趣,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首先导入引人入胜。把介绍自己与尧塘和课文紧密结合,满目葱茏,遍地鲜花,优美的语言快速的让孩子们进入情境,不枝不蔓。

其次展开想象、进行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基本训练,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朗读时,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在指导学生读第一节时抓住“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真比……还多”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到处开满鲜花,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想象在鲜花丛中想干什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也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了课文,效果良好。同时老师还借助色彩鲜明的面和自己的感情范读把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另外本课轻声音节较多,所以在教学中专门把轻音提出来,先让同学们自读,然后再请读的好的同学领读。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有背诵诗歌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加上表情和动作对课文进行演诵。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累语感经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熟读成诵。

建议:因为诗较简单,所以在指导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可采用多样的形式,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让每次读或背都有提升。如:加上音乐,动作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上讲台有表情的读,背诵采用比赛法等。你有时拘泥于自己的设计,预设的过多,当孩子们对朗读有疲劳感时,可以及时调整设计,少读几遍并不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时,不如节省时间出来用于写字。

第三你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孩子们仿说诗句。从刚开始的“满”的练习,“树上长满了绿叶  满树  脸上都是笑容    满脸  手上都是泥巴    满手”。到“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多又美的吗?”的拓展说话,循序渐进。最后再出示图片,仿说诗句。

建议:层次井然,如果在环节上稍加调整,学生的思维会扩散更大。先看图片仿说,规范语言,再拓展说:“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多又美的吗”?学生的答案会精彩纷呈。后来我在班上让学生当堂写诗时,有的学生就只拘泥于课堂上的“鱼儿和羊儿”

第四:指导写字时,抓住重点字:“颗”与“棵”的区别以及新偏旁“页”,没有平均用力。其余的字让学生自己说说识字方法。如“晚”。

建议:课堂上写字时间要保证。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写字的质量要比其他时间高得多。整个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要避免前松后紧。

鲜花和星星

                                          金坛市尧塘小学  戴丽丽

一 复习导入

1、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和小朋友继续学习第14课<鲜花和星星>(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师:上节课,老师介绍了许多生字宝宝给你们认识,那戴老师也想认识他它们,你们愿意把它们介绍给我吗?(生:愿意)(师:你们太热情啦)

(出示生字词)(读第二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轻声)

最   喜欢   满地   满天   晚上

真   数着   一颗   那儿   一朵
 

师:谁愿意介绍给我认识?指名读 (3个)

评价:读得不仅准确,而且还读得好听。

师:哎呀!这些生字宝宝我真想认识它们,刚才已经有三位小朋友介绍给我认识了,我还想小朋友们一起来介绍给我认识,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试试。

齐读。

师:谢谢你们,你们太棒了,我已经认识它们了,你们介绍了这么多的朋友给我,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们吧。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1段

过渡: 小朋友们,随着天气呀一天一天地变热,温暖的春天就要走了,那多彩多姿的夏天就要跟我们小朋友见面了。你能告诉我,在你眼中,夏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热、美、花美、有冷饮、有西瓜、可以游泳

女孩子可以穿漂亮的裙子。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鲜花和星星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鲜花和星星》评课记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