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 郑冬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投影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小朋友,我班的值日生捡到了两块橡皮。请丢失的同学到我这儿来认领。 2、揭题: 刚才这叫“失物招领”。 (出示,练读,注意读准“失“的字音。)谁知道什么叫“失物”?那么借给别人的东西叫不叫“失物”?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叫“失物招领”。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丢东西是常事。简短的“失物招领”演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正确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3、反馈: 老师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出人物、事情等。 4、连起来说说,看谁说得又连贯又具体。 带着问题读课文,使学生的读有针对性,老师适时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而说话训练又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三、识记生字 1、在文中圈出生字: 读正确,组成新词的把词划下来。 2、把圈划出的生字词读一读,再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和同桌互相读读,看谁读得准确。 3、出现无拼音的生字,哪些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指导读准字音: “才”是平舌音。 “准”、“双”、“专”是翘舌音。 “请”、“同”是后鼻音。 5、开火车认读: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生字。 圈圈划划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生字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朗读感悟 1、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 2、读后有什么不懂处可以向四人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请教,读懂的可以出题考考大家。 五、思考练习 1、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词,并用上生字词说话。 本课的生字集中在1~5自然段,因此识字是本堂课的重点,课后以复习字词为主。 2、看课文插图,讲讲故事。 插图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喜欢讲故事,凭借插图讲故事可以帮学生梳理内容,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 1、摘果子,巩固字词。 2、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⑴ 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⑵ 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四人小组开展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得最长。 二、感情朗读 1、小组内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 齐读、按自然段接读、男女生对读等。 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⑴ 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⑵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⑴ 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⑵ 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这些问题会随机出现。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来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三、表演课文 1、用课前准备好的垃圾袋,请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可以自由组合。 2、以组合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表演赛,师生互评。 学生喜欢表演,追求刺激。用道具表演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指导写字 1、读读“我会写”中的6个字。 2、观察6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觉得该提醒大家什么。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重点指导: “专”第三笔是竖折折。 “同”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 “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六个字一起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而采取先观察提醒大家注意的方法以后,在写字时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从而将字写漂亮。 六、拓展延伸 1、展示学校在开展“我不丢,但我捡”的讲卫生活动中的照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2、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每所学校都会宣传“热爱学校,讲究卫生”等并开展活动。将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行动照片展示出来,会产生“不令而行”的效果。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失物招领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失物招领》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