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生物介绍:牛蛙 鉴别特征:体大粗壮,体长152~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一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 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 扩散原因和引起问题: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1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控制方法:应加强管理,包括对牛蛙饲养管理许可证、国内贸易和贩运的防逃逸措施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数量。通过正面宣传和收购,捕捉和消耗牛蛙成体资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数量。 ──谢 峰自《中国外来入侵种》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生物入侵者,梅涛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入侵生物介绍:牛蛙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