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的形象
|
谈《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的形象 何 欣 曹禺的多幕话剧《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在《文学季刊》上。它是中国“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剧本以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造成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梅侍萍(鲁妈)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萍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他凶横、虚伪和腐朽的反动本质。 在第一幕中,周朴园和儿子周萍谈话,说所以要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排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周朴园以此来教育儿子,给人的印象是他是个念旧情重道义的人。在第二幕中,周朴园还未认出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儿,想去修一修坟。这不能不使人感到,他对于死去的侍萍有十分深切的怀念。这种怀念之情保持了三十年之久。应当怎样认识周朴园的这种感情呢? 周朴园对于侍萍的种种怀念,不能说绝无真情实感,但更准确地说是内疚之心,是一种赎罪的心情在支配着他。他不能无视严峻的事实,即他用爱情引诱欺骗了侍萍之后,又抛弃了她,逼得她走投无路而投河身亡。往事的回忆鞭打着他的心灵。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此巧妙地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才是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纪念侍萍的真正原因。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了出来,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个孩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女。如果相见、相认,会给周朴园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的名望和身份。因此,他连连说:“不、不。”此刻,对于侍萍的怀念之情,已经被保持地位、身份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 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的这种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他内心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和地位,他立刻质问鲁妈:“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立即辞退了鲁贵和四凤,提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条件。这是他害怕事态扩大,威胁到他的个人利益,妄图掩盖以往事实的真相。这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的流露,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流露罢了。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怀念侍萍是为树立他的威严,提高他的地位,绝情寡义也是出于同一目的。这是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阶级性的表现。 周朴园给鲁妈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被鲁妈撕了),还想汇一笔钱给鲁妈。这自然不能用怀念之情来解释。他自己都明白地说,这样做是为了“赎罪”。三十年前,周朴园把侍萍赶出门去,使她遭受了三十年的悲苦,可以说是毁灭了她的青春和前途。如果周朴园认识到这是他的罪过,总算还有一点人性。但是,正如鲁妈所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金钱不能赎罪。但在周朴园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在第二幕中,还穿插了蘩漪和周萍的一场戏,也起到了从另一个侧面来刻画周朴园形象的作用。周萍认为周家、至少他们这一房是体面的家庭。蘩漪则揭露了这体面家庭的罪恶。她说:周家的几辈人都是“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祸移在别人身上”,而表面上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她说周朴园是第一个伪君子。蘩漪又以自身的经历,控诉了周朴园的罪行。她被骗到周家之后,周朴园对她凶横专制,扼杀了她的青春,窒息了她的热情,使她在枯井似的家庭中,呼吸不到一点人的气息。正是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式的统治,造成了蘩漪和周萍之间罪恶的乱伦关系。 这一幕在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冲突中,通过鲁大海的口揭露了周朴园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他从每个被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个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周朴园的每一个铜钱上,都沾着工人阶级的鲜血。 还应当指出,剧本第二幕不仅较为集中地刻画了周朴园的形象,让观众和读者充分认识他的资产阶级的凶横、虚伪以及他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他的封建家长式的专制。而且对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成功的,如鲁妈经过痛苦磨砺而养成的劳动人民的不畏权势,以及还不可能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性格;蘩漪的孤独任性而脆弱的性格;周萍的苍白而卑弱的性格;以及四凤的单纯善良而又热情的性格。这些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都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这一幕的戏剧冲突错综复杂但又脉络清晰,情节紧张而又自然合理。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充满了动作性。《雷雨》的第二幕对于表达全剧的主题思想,揭示造成这场家庭悲剧的根源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雷雨,曹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谈《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的形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谈谈《雷雨》中的周朴园 |
下一篇文章: 伪善者周朴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