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春笋》教学反思


  2、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声音像小百灵一样。”
  3、与学生亲切地对话。
  我认为反思在于思考如何克服课堂上所存在的缺点,将这些缺点进行研究、总结,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努力上好今后的语文课。而成功之处无需多说,关键在于能够保持优点,在此基础发掘更好的方法。
  三、自己的几点想法
  我认为现在在课堂上有很多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就是小组间的成员互相帮助、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得出答案。这的确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部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他会乘此机会聊天,做小动作等。学生的答案很少是大家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期望学生出色的答案,但是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更何况“神童”在这个社会中只占极少数。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操之过及,急于求成。
  这些想法其实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篇三:《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老师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劝说春笋娃娃安于现状,别瞎费力气瞎折腾。一个个春笋娃娃,都纷纷表示不管用多长时间,花多少力气,都要冲出黑暗。由于角色的转换,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情绪,发出誓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正是在转换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笋那种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


篇四:《春笋》教学反思

    整整用了三节课学完了《春笋》,下课时,邓天玥一边冲我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着让我甜透全身,美得几乎要晕倒的话:“郑老师,你也真行(我经常在课堂上夸他们真行),我太喜欢语文课了,我喜欢你!……”看着她绽开着花朵的笑脸,我欣喜之余又长出一口气,我因为做课件和备课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这节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品读课文,他们激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情不自禁地根据课文内容做起了动作,充分表达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不停地举起来,让我应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时也发现了备课过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处。
   【冲破泥土】
    为了理解春笋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我提问:“春笋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孩子们回答:“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如果郑老师是泥土和石块,你们是春笋,试试怎样破土而出,高贯鑫你来试试。”高贯鑫来到讲台,我以泥土的语气对他说:“小春笋,你看我这里多好呀,再说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还是省省力气,别出去了!”高贯鑫很干脆地回答:“不行!”谁知他边说边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来,顶散了我紧握的双手,冲破了“泥土”。糟了,这么轻松就被他“冒”出来,接下来的课没法讲了,果然当我问他们春笋从你土里钻出来难不难时,部分孩子大声回答:“不难!”失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春笋生长出来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憋足了劲儿,没让高贯鑫挺起来,孩子们终于说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贯鑫,这孩子太实在,我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头一定顶得很疼。现在思想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不太合适,因为我的力气和泥土石块的力气是不同,春笋如果也长个像孩子一样的小脑袋,肯定不能冲破泥土冒出来。春笋的生长就如所有的种子的力一样,是一种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实验所用的力都是蛮力,即使孩子不能冲散我的双手,孩子们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不易。虽然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这一环节而影响效果,但是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一设计而遗憾。可是怎样让学生理解春笋是冲破重重险阻才冒出来的呢?怎样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笋所表现的这种精神呢?拿棵春笋让学生触摸,感受它的弱小,让学生搬搬大石块,感受石块的重力?(头疼了,留着遗憾继续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笋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春笋》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