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没教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经将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别看大部分孩子能把课文背得很熟了,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课文第二段是教学重点,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
对于春笋,学生虽然都见过,吃过,,但让他们具体说说春笋的样子,学生表达得比较简单。因此我带了一个春笋到课堂上,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裹,浅褐色,嫩生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感受到了春笋的可爱。其中“浅褐色”一词,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观察我手中的春笋的颜色,很快理解。接着,我让一个小朋友来剥我手中的春笋,边问:“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数。”七嘴八舌:哇!一件,两件,三件,四件,物件,……哇!这么多件!我乘机引导: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叫“裹”。并接着问,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的?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样,学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词。
孩子们个个天生爱表演,所以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么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春雷公公。我让孩子们都做春雷公公来唤醒春笋。
在春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盒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演一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们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
当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
这节课,孩子们感到很快乐,因为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的,真的笑起来的了。
还有几点想法:
我认为现在在课堂上有很多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就是小组间的成员互相帮助,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得出答案。这的确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部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他会乘机聊天,做小动作等。学生的答案很少是大家共同商讨的结果。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来说,我认为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会写话,只有后天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本班学生在这方面是弱项。因此,我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的点点的想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能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就会打开。这节课出现的第一个不足之处,学生的写话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第二个不足之处: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
由于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
第三个不足之处:尽管课前自己准备得充分,但自己在教学中还是表现得不够沉稳,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忘记了熟读才能成诵的至理名言。没有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熟读成诵的铺垫就急着让孩子们进行背诵,所以效果并不好。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紧张了,才会忘记了最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