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别了,“不列颠尼亚” >> 正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谢文初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 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战纳粹美女军官用囚犯人皮做灯罩
    新华通讯社简介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邓小平舌战英相
    香港今昔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奥斯维辛集中营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
    奥斯维辛──犹太人永远的痛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
    回来了,HONG KONG──《别了,“不…
    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提示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简介
    “普利策新闻奖”简介
    《辛德勒名单》简介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
    纪念曾经 为了不忘却
    香港简介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
    《短新闻两篇》点将过关
    重返奥斯威辛──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
    安妮日记(节选)
    《短新闻两篇》电子教材
    《短新闻两篇》整体把握
    《短新闻两篇》问题研究
    《短新闻两篇》关于练习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新闻两篇》词语解释
    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
    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
    奥斯维辛的阴影
    联大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短新闻两篇》题目简说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短新闻两篇》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词义辨析
    《短新闻两篇》结构分析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短新闻两篇》语言特色
    《短新闻两篇》中心思想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短新闻两则》教学设想
    《短新闻两篇》多音字辨析
    《短新闻两篇》文体知识介绍
    《短新闻两篇》生字注音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
    《短新闻两篇》内容简介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课后测试卷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解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形近字辨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课文导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