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别了,“不列颠尼亚” >> 正文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中国陕西网讯:1997年到2007年这十年,对于内地和香港来说,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此之前,我们对香港的了解仅仅是来自影视作品中的模糊记忆。

  Hong Kong 怎么念?十年前,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十年之后的今天,不仅会念它的人多了,而且,很多人还能准确地说出它就是香港。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一百年后又回到了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的思念,一次次深情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的歌曲到现在依然耳熟能详。还记得,十年前的7月1日0时,很大一部分人都守在电视机前,那天晚上的滂沱大雨,洗去一百年的民族耻辱。还记得,当米字旗降下,升起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紫荆花区旗,在记忆中,依然也留存着末代总督和英国王子乘着小艇离开了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

  再过两天,就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纪念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市民,邀请他们说说香港回归那天的故事,共同祝福香港明天更美好!
十年·记忆曾经年少听他们讲小时候的记忆   激动、兴奋,是记者在采访香港回归当天的感受时,从采访对象口中常常听到的字眼,10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灰飞烟灭,而有些事情是时刻扎在心地,香港回归就是这样的日子。

  1、陪着奶奶看直播:

    正在某单位实习的高小姐说她7月1日那天的日记这样写道:“1997年无论对祖国来讲,还是我自己来讲,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我们的祖国面临着香港回归这一件大事,而我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中考。而今天则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今天,香港就正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了,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高小姐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看来,当年刚刚初中毕业的自己还真是满腔热血,颇有那么一股爱国主义热情。”

    高小姐继续说,当年一向体弱多病的奶奶戴着老花镜也跟我们一样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一点儿睡意都没有。当看到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时母亲竟然孩子般地兴奋:“哎呀,这下可好了,我原来还担心那外国人会不会真的把香港还给我们呢。”

  2、那年的烟花很漂亮:

    “很小的时候老听大人说‘香港大老板’‘香港大老板’在我们那里就是说很有来头很有钱的意思。回归之际学校发了一本《97香港》的书,就对香港有了更加深的了解,之前我还不知道香港在英国人手里那时虽然不知道历史,但那时的我会看地图,我以为是广东的一个大城市。1997年6月30日晚,我们县在县城的新丰江河边放了烟花,这是我第一次看烟花,非常漂亮,县城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气氛,每个人的口里都是扬眉吐气的口吻,那年我十周岁了。”在西安上学的广东女孩何娜说自己虽然很小,但还是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觉的那是件好事情。

    网友初旭和记者在网络上聊天时说到,那天看直播,是父亲拽着自己看的,当时就发现大人的脸上都兴高采烈得很,自己当时小还没有什么民族自豪感,只是觉得是件好事情,值得庆祝,当天妈妈还做了顿丰盛的晚餐,说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应该庆祝、更应该记住,或许是受了家人心情的影响,到现在,我对10岁香港回归那年的记忆十分深刻,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还不到10岁,现在香港回归已经10年了,我也快20岁了。记得在香港回归之后,我和家人去过香港,在香港的上空再也找不到带有民族耻辱的“米”字旗,只是什么时候台湾也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年·记忆老者心愿两个老人的香港情结   再过两天就到7月1日了,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纪念日。昨日,记者采访了两名西安的老人,他们的香港情结让人感动。   1、老教授──亲历香港回归不枉活:

    说起香港回归,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国建教授有说不完的话。王老说,香港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才有归属感。能亲身经历香港回归,不枉活一生。

    昨日,记者采访王教授时,他兴致正浓地练书法。说到对于香港回归的感受,王老感慨地说,记得1997年6月30日深夜,我们学校各院、系都有自己的庆祝活动,老师、同学们都用自己喜好的方式表达激动心情。学校所有的会议室、大小礼堂都是人头涌动,师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个场面,仿佛亲身到了香港现场一样热闹。

    王老和几个老师都争着讲当时的感受,刘老师说,他当时和王老在一个学校餐厅看回归的直播,他老家在东北长春,回想起东北沦陷,百姓受苦的年代,更是百感交加。

    几位教授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王教授说,香港回归10年,保持了繁荣和稳定,这是“一国两制”的体现,他先后去过五次香港,感觉香港的发展是精彩的。

    王老语重心长地说,能经历香港回归祖国,确实不枉活一生,再多的话不能言尽内心的感慨,如果还能亲身经历两岸人民融为一家,那更是一件幸事。   2、老战士──对着电视敬军礼:

    在建国二巷的一个家属院,退休的老干部冯军才说,他是军人出身,解放前讨过饭,参加革命后,到过抗美援朝的一线,许多战友都在战争年代牺牲了,他10年前看到香港回归直播时,激动得一夜睡不着。电视直播交接仪式时,他站起来向电视机敬军礼。

    冯老讲,过去中国穷,财力、军力都弱,一些国家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中国人靠白手起家有了自己的工厂、铁路,不但造出了飞机、军舰,还造出了原子弹。这些年,经济也发展得快,让别人不敢再轻视中国了。

    1984年,邓小平同志能在谈判桌上把香港问题和平解决,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他说能亲身看到香港回归,是一个老兵的骄傲。冯老说,他在纪念战友时,也特意告诉牺牲的战友“香港回归了!”老人临别时说,自己79岁了,很想去香港看一看,如果有机会,身体好,一定要去香港……
十年·记忆影像故事   1、艾敬重回香港:

    10年前,艾敬弹唱着“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在香港兰桂坊拍摄了自己第一张专辑《我的1997》的封面。

    10年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2007,她从纽约飞北京又飞到香港,在兰桂坊人潮汹涌的午后街头,举起吉他唱着新作《我的1997和2007》。今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特别时刻,在当年《我的1997》专辑封面拍摄地的兰桂坊拍摄新专辑,更是意义深刻。”

    艾敬说,“过去十年期间很多内地人都是唱着《我的1997》去到香港的。如今十年后自己能够重新演绎这首歌,无论是对于她本人还是这首歌都十分具有特殊的意义。农民演出迎回归

    这张照片上的农民艺人演奏的《喜洋洋》和艾敬《我的1997》MTV,都已经成为历史。演出的舞台十分简陋,是乡镇干部平时开会时,领导讲话的地方。音响就是领导讲话用的话筒,“嗡嗡嗡”的,效果一般。但演员歌声很响亮,台下掌声也很响亮。10年前,这张照片的作者是给乡镇干部开车的司机,如今,他是一名记者。

    在西安市建国二巷的一个家属院,退休的老干部冯军才对记者说,他是军人出身,解放前讨过饭,参加革命后,到过抗美援朝的一线,许多战友都在战争年代牺牲了,他10年前看到香港回归直播时,激动得一夜睡不着。电视直播交接仪式时,他站起来向电视机敬军礼。
十年·记忆学生记忆   1、1997年6月30日,我去看降旗:

    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28岁的冯莉华仍然能清晰地记得1997年6月30日她所做过的一切。

    现在冯莉华在陕西省地电集团下属的一个公司做会计,而10年前18岁的她则在一所补习学校中为了高考在苦苦努力着。

    “那个时候真的很苦闷,因为是在补习班,压力大啊,虽然压力大,不过还没到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还总能关心一些国家的重大事件。其实那年发生的大事挺多的,我记得进入6月份后,好象报纸上电视上都在报道香港回归的事情,其实当时真的是因为年龄还小,所以只觉得香港回归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还没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香港回归。那年的高考还是7月的7、8、9三天,而香港回归的日子是7月1日,其实正是考试前最最紧张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自己心里很兴奋,总想着自己能做点儿什么庆祝香港回归,可是自己当时就是一个学生,还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应该说很‘迷茫’那种状态的。当时我家里人都是在家看电视,因为电视直播啊,所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香港的状况。”冯莉华说。

    因为不愿意在家里和家里人一起看电视直播,所以冯莉华和她的一个同学约好:一起去新城广场看降旗。对此,冯莉华说:“你问我为什么要去看降旗,其实真正的原因我们也说不清楚,当时就是觉得可以用这种方式欢迎香港回到自己的祖国。”

    1997年6月30日,冯莉华和她的同学放学后,两个人骑着车子来到广场,准备看降旗,“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我现在都能记得,当时广场上人很多,我们被挤在人群里,而且还有很多高个子的男人,所以我们就很努力地想踮起脚,想从国旗班走出省政府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镜头都不落下,看完从他们正步走出省政府到举行完降旗仪式,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自豪,然后就很激动,鼻子都有点儿酸酸的。在那一刻,我就觉得好像时间都停止了,我也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个星期就要高考的事儿了,就感觉自己好象已经在香港了,虽然,香港对那时的我来说,更多只是个地名而已。”

    冯莉华回忆说:“当时降旗仪式结束后,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离去,大家都站在那里,然后相互聊天,都在说香港回归的事,我就记得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嘻嘻的,大家都是一副开心的样子。看完了降旗,我和那个同学在广场上坐了一会儿就各回各家了,我回家后又看了会儿电视直播,那天家里人都没说我不学习,耽误时间什么的话,现在想想,我觉得可能他们当时想能让自己的孩子见证一下香港回归的整个经过,是很重要的事。”

  2、见证回归助我高考上线:

    到今年的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已满10年了,这10年中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许多的事情,特别是在西安工作的小王,在香港回归后她还去过香港两次,但这些在她的心中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独在香港回归之夜,她和父母一家三口在一起收看电视直播香港回归的情景却不时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不时地重温那令她激动的回归之夜。

    小王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她正在上高中三年级,当时学习很紧张,可以说时常“挑灯夜读”,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因为7月7日就要高考了。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平时就没有和父母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机会。香港要回归了,小王想和父母在一起看香港回归的直播。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再有几天就高考了,不让她看电视,等考试结束后,再看香港回归盛大场面的重播。但小王哪舍得错过这历史性的一刻呢?就在香港回归的前一天,小王偷偷地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想和家人一块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守候香港的回归。”父母当即连夜坐车回到家。于是在1997年7月1日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像所有中国普通家庭那样,和全世界人民共同见证了香港的回归。

    后来高考政治试题中有一道题目考香港回归时间,她很轻松地填写1997年7月1日。高考结束,小王超过录取线1分而上了大学。

    现在这件事都过去10年了,她由一个高中生变成大学生,现在已是参加工作好几年的人了,在工作期间她还去过香港两次,但10年中有许多事情都被忘在脑后,唯独10年前香港回归的当晚和父母在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香港回归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2007年6月27日,河南开封,理发师正在精心为一小伙子设计发型。当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一家理发店里一位小伙子理了“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发型,以此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纪念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十周年。
十年·记忆记者故事   1、“历史的车轮不会原地转圈”:

    10年前,1997年,香港回归,我16岁,还在老家湖北上高中。

    那一年的夏天,香港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学校当时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早早地给我们放了假。我也得以在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和父母、兄弟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台的72小时香港回归直播。一边看节目,一边守候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现场主持白岩松的解说词“历史的车轮不会原地转圈”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而就在白岩松说出这句解说词的前一分钟里,我和家人都处在极度的紧张之中。

    1997年6月30日16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一位士兵将英国国旗交到彭定康的手中,手捧着刚刚降下的英国国旗,彭定康神情黯然地低着头注视了数秒钟。白岩松也按照现场情况自然地解说着,然而,一个让白岩松和许多电视观众没有想到的情况出现了。4时39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原以为他会直接乘车离开港督府。白岩松解说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车马上就要离开港督府。”而彭定康的车此时却开始在港督府花园绕起圈,这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让白岩松本能地说着:“彭定康的车开始在港督府花园转圈……又转了一圈……”白岩松的语气急促而又紧张,显然他也没有想到彭定康的车会在港督府转圈,而他解说的语气也直接感染着电视机前的我和家人,空气仿佛凝滞一般,我不知道彭定康接下来想干什么?“他(彭定康)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不想走?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父亲看着屏幕自言自语,我发现父亲的额头在冒汗,好像比白岩松还紧张。当彭定康的车转了两圈的时候,白岩松说道:“历史的车轮不会原地转圈!”历史的车轮不会原地转圈!”父亲跟着白岩松的解说词念了一遍,很激动的样子,似乎是紧张的气氛得到了一丝喘息,然后直夸起白岩松的反应快,“白岩松的这句话,这是多么贴切的一句话。”父亲激动地说。在彭定康的车连绕了三圈之后,彭定康终于离开了港督府,原来这只不过是彭定康对这里的依依不舍,我们全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10年后的今天,我已快工作6年。昨天,我给远在湖北的父母打去电话,让父母回忆一下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的情景。父亲说,当时全是看的电视直播,有三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彭定康的车在港督府花园转圈,那个场景事先没有想到,所以非常害怕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第二当然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年6月30日,接近24点的时候英国的国旗在交接仪式现场降落下来,而在7月1日的0点,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同时升起,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代表香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三就是0点40分,参加完政权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彻底结束。父亲回忆说:“当时彭定康乘游轮离开的时候,电视解说员说着‘别了,彭定康!’,然后就是一段欢快的乐曲。心一下就完全释放开来。”2000年的夏天,香港回归三周年,我去过一趟深圳,到过深圳的皇岗口岸,口岸南与香港落马洲口岸隔河相对,皇岗口岸担当着深港两地的交通枢竏,这也是我到过的距离香港最近的地方。站在皇岗口岸的大楼上,口岸前一片繁忙景象,一辆辆方向盘在右边的通关大货车排着长队。当时,一位深圳当地居民告诉我,香港回归后他的最大感受,是深港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方位“无缝隙”通关,深港间的互通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这当然促进了两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几年过去了,深圳的亲戚告诉我,皇岗口岸早在2003年就实行了旅客24小时通关,它也成为全国首个全日通关的一线口岸,进出港变得更加方便,深港两地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

    就像白岩松所说的一样,“历史的车轮不会原地转圈”。10年过去了,香港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祝福香港!
  (原载《阳光报》 2007年06月29日)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
    重返奥斯威辛──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
    新华通讯社简介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邓小平舌战英相
    香港今昔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集中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
    回来了,HONG KONG──《别了,“不…
    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提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简介
    “普利策新闻奖”简介
    《辛德勒名单》简介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
    纪念曾经 为了不忘却
    奥斯维辛──犹太人永远的痛
    香港简介
    二战纳粹美女军官用囚犯人皮做灯罩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
    安妮日记(节选)
    《短新闻两篇》电子教材
    《短新闻两篇》整体把握
    《短新闻两篇》问题研究
    《短新闻两篇》关于练习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短新闻两篇》词义辨析
    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
    奥斯维辛的阴影
    联大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短新闻两篇》题目简说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生字注音
    《短新闻两篇》点将过关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结构分析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短新闻两篇》语言特色
    《短新闻两篇》中心思想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短新闻两篇》文体知识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短新闻两篇》形近字辨析
    《短新闻两篇》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短新闻两篇》多音字辨析
    《短新闻两篇》内容简介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课后测试卷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解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词语解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课文导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则》教学设想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