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别了,“不列颠尼亚” >> 正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福建省晋江市第五中学 林荣民     【教学目的】

  1、激发爱国情感,为祖国而骄傲。

  2、了解特写这一新闻形式。


【教学重点】

  1、特写场景的选择。

  2、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


三、导入本课时   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


四、回顾历史   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   附:       香港被占领的经过: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0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   (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一组诗,“七子”指当时被外国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力日强。那么要收回香港,中英两国又经历了怎样的谈判经过呢?请同学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

  1979年,香港总督麦里浩访问北京,商谈1997年7月1日以后的香港问题,邓小平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到时候会提出解决办法。此后,经过研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主要还是商谈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首先提出延长99年的租借期,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能讨论,1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还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主权归还中国,但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小平同志又说,收回香港不是讨论的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方式收回香港;如果谈判,必须在1984年9月之前完成。并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9月,中英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正式签署,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从此,香港进入了回归的过渡期。

  在香港回归局势明朗之后,开始组织起《香港基本法》,1990年4月,正式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5年12月,组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1996年1月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作。1996年12月,董建华被推选和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七、香港回归时,许多人激动不已。有些诗人也写下了诗来纪念,例如傅占魁先生的《香港回归感赋》   (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雪耻一朝归故国,云奔雨骤百年前。
长思屈膝心流血,快意销烟气薄天。
信是清明舒碧海,当除腐败惜机缘。
至今节马魂犹热,风发仍须祖逖鞭。   (“节马”:1841年1月7日,英国侵略者义律进攻虎门,沙田炮台副将陈连升率众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其马“神骏”守护主人遗体,不屈敌之羁绊,不食敌之料,不畏敌之鞭打刀刺,终不就范。“祖逖鞭”:祖逖,东晋名将,著名爱国将领,曾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此句大意为若要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仍需祖逖的这种精神。)


八、本文反映的就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就是选取了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四个场景(按时间顺序)。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归纳)

  1、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帜,告别港督府;

  2、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升起五星红旗;

  4、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英方撤离香港、香港主权回归时的一个个重大场面的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这四个场景都紧扣题目中的“别了”,主要选取英方告别和撤离香港的场景来表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与上篇新闻(消息)的写法是不同的。


九、作为一篇特写,在反映事实时,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地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的语言就具有庄重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既反映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又突出中国人自豪之情的语句

  如: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语言的运用还应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让你当一回小记者,设想一下采访末任港督彭定康和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时该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提问的礼貌和用语。


十一、作业   香港已经回归,那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合课文后的附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不拟答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战纳粹美女军官用囚犯人皮做灯罩
    新华通讯社简介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邓小平舌战英相
    香港今昔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奥斯维辛集中营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
    奥斯维辛──犹太人永远的痛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
    回来了,HONG KONG──《别了,“不…
    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提示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简介
    “普利策新闻奖”简介
    《辛德勒名单》简介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
    纪念曾经 为了不忘却
    香港简介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
    《短新闻两篇》点将过关
    重返奥斯威辛──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
    安妮日记(节选)
    《短新闻两篇》电子教材
    《短新闻两篇》整体把握
    《短新闻两篇》问题研究
    《短新闻两篇》关于练习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短新闻两篇》教学建议
    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新闻两篇》词语解释
    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
    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
    奥斯维辛的阴影
    联大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短新闻两篇》题目简说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短新闻两篇》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词义辨析
    《短新闻两篇》结构分析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短新闻两篇》语言特色
    《短新闻两篇》中心思想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短新闻两则》教学设想
    《短新闻两篇》多音字辨析
    《短新闻两篇》文体知识介绍
    《短新闻两篇》生字注音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
    《短新闻两篇》内容简介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课后测试卷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解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形近字辨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课文导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