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2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2.能有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并能背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首古诗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能正确书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学会有韵味地朗读《望天门山》,并能背诵课文。
2.体验诗句中所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3.学会4个生字。
教学难点:
1.体验诗句中所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能体会到“相对出”“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中动词用的精到之处,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谈话:
1.教师自我介绍,介绍自己来自天台,介绍天台的美丽风光。(课件出示天台的风光图片)
天台八大景:石梁飞瀑、华顶归云、双涧回澜、寒岩夕照、赤城栖霞、桃源春晓、琼台夜月、螺溪钓艇
介绍天台风光时引入相关的诗句:李白:“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明代四川巡抚、都察院右监都御史乔壁星:云根高出古城西,一片苍茫望转迷。几度游观攀石磴,巍然疑是上天梯。 清代以"莫敏卓荦"而闻名的诗人陈嵩极登天台山吟下了这样的诗句:"绝岭聚青霭,孤城隔翠微,梦魂犹蹑险,云外一身归。"
(参考:http://www.hbksbyd.com/tts.htm)
2听说仙居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你们这儿有哪些景色秀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交谈,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默契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的情感,又可以为学习下面的古诗埋下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接下来的这个单元,我们要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板书课题: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两首古诗)
3.指名两位学生各读一首古诗,帮助正音。注意:“潋滟、亦、妆”的读音。
二、精读《望天门山》
(一)知地理
让我们先随着特爱游山玩水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乘着船儿,去一回天门山吧!(板书:望天门山 李白)
[整个学诗词的过程是通过知地理、看风景、说风景、画风景、配诗词、诵古诗等环节来完成,旨在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得更有味,并通过一个个环节下去,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积淀学生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情。]
这天门山在哪儿呢?自己打开书本再读一读,可以在诗句中找答案,还可以在下面的注释中找一找。
预设:
生: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下面的注释中了解到的。(师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查看注释来理解诗句的能力。]
生: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话中知道的。
楚江就是长江。指导识记“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