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组图]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

《望天门山》教学案例设计作业

【设计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力点,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体现“以读为本”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中、一次次的交流探讨中,领悟诗的意境,提升诗的情感。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力的拘束,使得学生对诗的意境的了解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意、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理)、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借助注释和板图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助注释和板图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静夜思》是谁写的吗?那你还知道他的那些诗?那你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由回答)

2.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师板书)

3.出示课题,读后揭题。(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诗)
【设计意图】:巧妙介绍作者,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设计意图】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初见新诗,学生总会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绘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结合讲解将“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添在板图中)

【设计意图】因为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而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设计了以上板图来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板图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师指着板图)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设计意图】诗句中的“回”指的是“回旋”指滔滔江水形成的漩涡。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使得学生光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意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板图的再现从直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感受,使得学生形象地感受了滔滔江水的气势!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指板: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并再次板图: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板孤帆、红日。)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一教学环节运用板再现诗中描绘的景物,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设计意图】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
并通过一次 次的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