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望天门山》教后反思

《望天门山》教后反思
终于上完了,虽然效果并不是预期中的那么好,但毕竟努力了,毕竟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而且毫无疑问,我在做的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使我对课的思考有了深入。这这个意义上说,我已无憾!
当童老师指定要我上《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时候,说老实话,我的内心是惶恐的,自己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与这诗的感觉相差太远,我无法想象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豪迈诗句的情景。我把忧虑告诉童老师,没想到他自信满满地说:“你不一定要亲自读啊!”“我要的就是这种反差的效果!”我不知道他这是信任我还是他自己,但我确实被“蛊惑”了,我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望天门山”之路。
定下了课文,我到处去找《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资料,各种各样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李白的生平,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中历来所争论的问题等等。同时也去查询了文字学的资料和古诗的阅读方法,这两者的资料都有,但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的东西网上就没有了。我足足看了四五天,但毫无头绪,完全弄不清楚我该如何去把文字学理论用于古诗课堂教学。我想学生都没接触过古字古义的,讲字理理解可能会有难度,我打算把这诗放在五年级里上。抓每句诗尾“开、回、出、来”这几个动态的词,体会作者把景写美写活了。每句一字地抓体会,读情感。其间拓展李白的另一首《天门山》,根据情境把诗中的句子一个个的插入到《望天门山》中,最后在结课时,整体出示《天门山》一诗拓展阅读。把教案给童老师一看,他当即提出了把《天门山》整合进《望天门山》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建议全部删去。我那个心疼啊,辛辛苦苦构思了这么一个设计,还自鸣得意呢,这一删叫我情何以堪啊!但教学设计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有的活动应为学生的学习领悟过程起到一个释放、解码的作用。如果通过教学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他们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那这是本......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望天门山》教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