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
|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
教学过程 |
教学活动1 |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 先请同学们说说带有“山”字的词语,看谁说的多。
2、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山水的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
教学活动2 |
二、 介绍名胜 了解作者
1、 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天门山的风姿。(幻灯片展示天门山风景图片)教师介绍:诗人所描绘的天门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有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在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
2、 我们看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大家对诗人李白了解多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出补充与修改) |
教学活动3 |
三、 自主学习 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诗。
2、 指名学生诵读古诗,纠正错误读音。
3、 教师评价诵读情况,并提出要求:我们要想把一首诗读好,必须明白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看这是画家根据诗的内容所作的一幅画,(幻灯片展示天门山画)我们可以借助这幅画来理解诗的意思。轻声读一读诗,拿起笔来把你理解的话写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5、 请同桌互相交流并讨论疑难问题。
6、 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理解。并提出疑难疑难。 |
教学活动4 |
四、品读古诗 体味意境
1、 其实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远不止我们所理解到的这些。我们先来读一读一位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课件出示: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有极高的评价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这首诗中,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2、 品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a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汹涌的长江水将天门山推开了一道天门,江水流到这儿受天门山阻挡撞在岩石上,就会激起回旋。板书:(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b通过“回”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江水翻滚拍打岩石的声音。)
c感受山水的气势,再来读读这一句。
d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瞧,第一句是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句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3、 品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师指“出”字。这个字该如何理解呢?
b播放一段乘船时拍摄的远处景物的视频我们可以想想,当你坐船或是乘车时远望前方的景物物会有怎样的感觉?(它运动起来正向我们靠近)
b此时,李白望天门山时也有这种感觉。诗人乘着小船从远处游来,天门两山愈来愈近,仿佛是两扇打开的大门,正迎接诗人的到来。这更加激起了他对此景的无比喜爱之情,于是他又吟出后两句(学生吟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板书青山出 孤帆来) |
如果换成教学活动5 |
五、 回望全诗 品“望”之妙
1、 作者乘船从日边而来,远远望山,渐渐观山,细细赏山,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2、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顺水东下,举目远望天门山------(学生诵读全诗) |
教学活动6 |
六、课时小结 课外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李白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的诗歌,等着我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李白的诗篇,在下次语文兴趣活动课上比一比谁会背的古诗最多。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 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 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 |
下一篇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点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