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背诵

课题名称

《望天门山》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通过自读能够基本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但对古诗的意境以及诗人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难以体验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 先请同学们说说带有“山”字的词语,看谁说的多。

2、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山水的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教学活动2

二、 介绍名胜 了解作者

1、 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天门山的风姿。(幻灯片展示天门山风景图片)教师介绍:诗人所描绘的天门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有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在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

2、 我们看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大家对诗人李白了解多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出补充与修改)

教学活动3

三、 自主学习 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诗。

2、 指名学生诵读古诗,纠正错误读音。

3、 教师评价诵读情况,并提出要求:我们要想把一首诗读好,必须明白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看这是画家根据诗的内容所作的一幅画,(幻灯片展示天门山画)我们可以借助这幅来理解诗的意思。轻声读一读诗,拿起笔来把你理解的话写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5、 请同组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疑难问题。

6、 各小组推选代表说说交流结果。师生共解疑难。

教学活动4

四、品读古诗 体味意境

1、 其实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远不止我们所理解到的这些。我们先来读一读一位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课件出示: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进有远,有浓有淡,显得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有极高的评价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这首诗中,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2、 品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a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汹涌的长江水将天门山推开了一道天门)板书:天门断 楚江开

b是这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把山给断开了?这说明长江水流汹涌澎湃。

c这句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雄伟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样的水?(湍急汹涌)

d感受山水的气势,再来读读这一句。

3、 品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a想象“回”字所描述的意境。

同学们都认为这个“回”字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原来长江江面宽阔,流到这儿受天门山阻挡撞在岩石上,就会激起回旋。(板书 碧水回)

b通过“回”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江水翻滚拍打岩石的声音。)

c这一句主要写什么?(水)借水有衬托了什么样的山?

D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面。瞧,第一句是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句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4、 品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师指“出”字。这个字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想想,当你坐车时远望前方的建筑物会有怎样的感觉?(它运动起来正向我们靠近)

b此时,李白望天门山时也有这种感觉。诗人乘着小船从远处游来,天门两山愈来愈近,仿佛是两扇打开的大门,正迎接诗人的到来。这更加激起了他对此景的无比喜爱之情,于是他又吟出后两句(学生吟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学活动5

五、 回望全诗 品“望”之妙

1、 作者乘船从日边而来,远远望山,渐渐观山,细细赏山,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2、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面:顺水东下,曲目远望天门山------(学生诵读全诗)

教学活动6

六、课时小结 课外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校本研修过程

序号

研修活动

所在学校教研组老师的意见

你的反思与改进

1

教学设计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得到意见和改进内容

大家对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体会诗情循序渐进。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1、导入时间稍长。2、小组交流环节中,小组人数较多,不能一一发言,应将小组交流改为同桌交流,这样可以缩短交流时间。3、完成品读古诗体会诗境这一环节时显得有些仓促。

1、可以将说成语这一项的时间缩短。

2、我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在教学时我确实看到有的学生没有发过言。应将讨论的形式改为同桌二人互相交流

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出现的偏离教学结果等教学问题,有哪些反思和改进建议?

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中的“出”与“来”这两个字所描绘出的动态的意境感悟不是很透彻。

在这一环节可以插入一段从行走的船上拍摄的景物的视频,或是从行走汽车上拍车窗外景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远处景物渐渐靠近自己。这样可以加深对诗境的感悟。

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哪些非预见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的?更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当我提问“当你乘船或坐车时远望前方的建筑物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一时无语,沉默了好长时间。

当时我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想象。更好的处理办法是可以插一段上面提到的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4

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设计需要做哪些调整和修改?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和修改?

教学环节无需做太大的调整和修改。只需对前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压缩,为第四个环节“品读古诗 体味意境”留足时间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在体会诗的意境时没有必要逐句讲解应从整体面入手让学生想象感知景象的气势磅礴。

要多花时间引导学生采用多中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所以必须给品读古诗体味意境这一环节留足时间。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方案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 路家村联校闫家沟学校 刘丽霞

课题名称

《望天门山》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通过自读能够基本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但对古诗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是难以体验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

投影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