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所见 >> 正文

 

“歌声”到底是谁的──《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歌声”到底是谁的   ──《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小 陈厅俞     【教学背景】

  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低段,总觉得低年级的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无边无际,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十二分的准备,随时等待孩子们丢过来的一个个烫手的山芋。但尽管准备得再充分,思考得再全面,也还是防不胜防,永远都追不上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所见》是一首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上的古诗,古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教难,新课程标准也只是要求低段学生朗读浅显易懂的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不要求完全理解。正因为如此,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的想象才不会被老师的解释框住,才可以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教学过程】

  在朗读了《所见》这首诗以后,我开始讲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他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

  突然,一生举手。

  生:老师,这里的“歌声”一定就是牧童的吗?

  我愕然,我以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已经很通透,不管是作者、诗意、还是朗读,但却从来没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确没有明确地说明“歌声”一定是牧童的。我该如何应对?我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两套方案,一是明确地告诉他们“歌声”就是牧童的,这样能安全的过关,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但如果把握不住,就容易失去控制。

  正当我为难的时候,下面已经有了不少嘀咕声。

  生:“歌声”不是牧童的,那还会是谁的呢?

  生:难道还会有其他人吗?

  生:不可能的,从图上看只有牧童一个人啊。

  激烈的讨论声提醒了我,何不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呢,说不定还能激起课堂上的一次小高潮呢。

  主意已定,我马上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那我们就来举行一场辩论赛,同意“歌声”是牧童的,请说出你的理由,不同意的,也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一出,下面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从图上看,牧童的脸上有笑容,说明他很高兴,高兴的时候就会唱歌了,所以“歌声”肯定是牧童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歌声”应该是树上的蝉儿的,因为后面说牧童要去捕蝉,如果蝉儿不唱歌,那牧童怎么会知道树上有蝉呢?

  一个强烈的反问句,让很多高高举起的手都自觉地缩了回去。我暗自惊奇,孩子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插图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他们辩驳的理由。他们的想象虽然漫无边际,但又是合情合理。

  师:你说的真有道理,很多同学都被你说服了,谁能把他给说服呢?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第一句是在讲牧童骑黄牛,所以接下来的“歌声振林樾”也是在讲牧童。

  生:我想“歌声”是牧童和蝉儿一起发出的,他们都在唱歌。

  生:也许“歌声”是树林其他人发出来的。

  ……

  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回答,我没有制止,也没有反驳。我能做的只有静静地聆听,静静地享受孩子们带给我的无限宽广的想象世界。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歌声”不应该是其他人的,因为如果是其他人的话,为什么他们会突然不唱站住了呢?

  一个反对的声音从教室一角传来,从而引发了这场辩论赛的另一个小高潮。

  师:你从哪儿知道他们突然不唱站住了?

  生:因为诗的最后一句是:忽然闭口立。

  师:你懂得了这句诗的意思了,真棒! 可是为什么会突然停住不唱了呢?

  生:因为牧童突然发现树上有蝉,他想去捉住蝉,又怕吓跑了它,所以突然停住不唱了。而且如果“歌声”是蝉发出来了,就跟后面矛盾了,蝉是一种小动物,又不是人,怎么会突然站住呢?只有唱歌的人才会“忽然闭口立”。

  生:蝉儿怎么不会“站”啊,它会唱歌当然也就会“站”了,我听我妈妈说过,这叫“拟人”,就是把蝉儿当做人来写。

  生:蝉儿因为突然发现有人过来了,所以才会突然停住不唱的。

  生:牧童是骑在黄牛上的,所以也不是牧童突然站住了,而是黄牛站住了。

  ……

  辩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尽管到下课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但短短几分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短短几分钟,让我充分领略了深藏在孩子门内心的那份渴望表达的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
【教学反思】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开放式的教学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开放式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意任为,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思想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学。以上教学片断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歌声”来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学生这些虽然有些偏离作者意图,但又不无道理的思考,我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积极的响应,积极的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式的评价,学生的思想也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中得到升华。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语文课,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尊重学生特有的想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所见,小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歌声”到底是谁的──《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小池》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小池》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写字
    《小池》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轻松练习
    蜻蜓为什么要“点水”
    小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重点难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
    《古诗两首》电子课本
    《古诗两首》教材插图
    《古诗两首》教材简说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蝉的歌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词语造句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小小池塘
    山亭夏日

    宿新市徐公店
    《所见》教后记
    动物怎样通话
    夏之歌
    蜻蜓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
    田园乐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阅读提示
    《所见》教学片断及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课后感
    在诵读与想象中奏响古诗教学的乐章─…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新…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所见》教学有…
    《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
    《夏夜多美》教学导入及反思
    《小池》教学片段
    别有一番诗趣在其中──《所见》教学…
    《小池》教学实录及点评
    评价的艺术──《小池》教学有感
    《小池》教学设计思路
    《小池》教学札记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所见》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