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 ──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中学 赵宏华 一、课题的确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作品本身的理解、文化现象的认知方面存在着无数困惑,引起积极的心理追求,他们迫切地要求了解未知的天地,解析文字、文化、文学等“斯芬克斯”之谜,从而获得对汉语言文学所创建的人文世界、科学世界的直接体验。 怎样让学生获取谜底呢?是教师出谜教师猜,还是教师出谜学生猜,还是学生出谜学生猜?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解谜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而得到新的信息,由对文本的质疑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色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较为先进可行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它要求我们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学生家庭、学生个人的藏书及资料,引导学生学会 “滚雪球”式的拓展阅读方法,对于课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语文世界的无尽妙趣。 《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研究性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前阅读中,我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沿着不同方向思维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我制定了“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来研读《木兰诗》,培养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也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这首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生动,叙事详略分明、得当。再加上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学生愿学乐学。学习任务一布置,学生就满腔热情地自读课文,提出疑问,我参与学生交上来的问题,筛选、整理、归纳出有共性的十个问题作为这篇课文的研究课题:(注:括号里均为提问的学生名单) 1、“阿爷无大儿”就已经说明木兰没有哥哥了,为什么还要说“木兰无长兄”?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樊艾芸、张莉等) 2、木兰为何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不在一处买好?东、西、南、北在文中是不是确指?诗歌为什么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罗君、纪静、樊艾芸、朱俊、吕茜、蔡宇、蒋龙旭等) 3、诗歌为什么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张莉、罗君、王婵、王佳、陈玲、陈亮、朱旻、梅竹等) 4、木兰替父从军只能说明她是个孝顺女儿,为什么说她身上具有热爱祖国的精神?(解雪霆等) 5、木兰为什么要放弃“尚书郎”那么大的官不做而要“还故乡”?如果你是木兰,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张钰刚、陈成、陈雪松、贾记凡、朱俊、高梦璐、凌远源、樊艾芸、孙涛、王成磊、殷美霞、汪燕、孙慧、王家伟等) 6、伙伴们与木兰在一起战斗生活那么多年,为什么未发现木兰是“女郎”?(王成磊、殷美霞、汪燕、蔡宇、施洋、李艳、张雁鹏等) 7、本诗对木兰十年征战生活写得十分简略,这样写是否影响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张钰刚、陈成、陈玲、王建忠、卞青等) 8、结尾一段似乎与本诗无关,能否省去?为什么?(王成磊、朱旻、陈锐、樊艾芸、 梅竹、朱静、张莉、王婵、朱俊、吕茜、王家伟、郑文涛、方辉、王佳、孙慧等) 9、这首诗为什么能在民间传唱不绝?(蒋侃、殷鹏飞等) 10、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刘浩、吕茜、罗君、王家伟、孙涛、卞青、蒋侃、常莉娟、蒋涛等) 你是否喜欢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教师) 以上十个问题均为学生提出。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去粗取精,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中国,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定向控制,把握难度,掌握分寸,把问题调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上。 三、研究过程的实施 《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共用了6课时,其中课内安排了2课时。研究过程包括教师布置指导、学生讨论研究、师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1、教师布置研究任务,指导学生选题 用1课时课内时间。内容是给学生布置本次研究任务,并对选题与使用材料做辅导与示范。 由于实施这一研究的是初一学生,针对他们知识积累不够深厚,思维缺乏深度,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和第一次搞研究的特点,所以对他们研究的要求不宜过高。我们应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结论是深是浅是对是错是全是偏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尝试,培养了作为一个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基于上述考虑,我要求学生在十个课题中任选两到三个进行研究,可以独立开展,也可以几个人一小组进行;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信息。在研究透彻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考见解形成文字,写一篇或一段小文章。 2、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撰写研究文段 《木兰诗》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学生自主或自发组织成研究小组进行阅读研究,并撰写研究文段。此过程主要由学生课外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需花3~4课时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或上网搜索信息。通过这样的定向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研究所需要的灵感启发和资料。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不仅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作用,还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种教学行为的实施,对学生来说,其能力的培养、其收获的意义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继续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的确,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思想变得深邃了,他们开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并敢于对课文提出疑问。从上述十个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忽略的、教参上也未曾涉及的问题,学生竟提了出来。 3、师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这一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安排1课时。先由教师做简短总结,肯定学生前一阶段的努力,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研究情况,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是自主的,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争鸣,也可以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完善。在课堂上,学生们思想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对某些问题敢于持不同的看法。如对木兰十年征战后放弃“尚书郎”那么大的官不做而选择了还乡,如果你是木兰,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学生们并非人云亦云地说要像木兰一样回乡,有的同学说要接受尚书郎这一官职,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为乡亲们谋福利,这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那堂交流课真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资源的大交换! 四、对本次研究的评价、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及善于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对《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活跃,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都被发掘出来了。例如,由木兰辞官还家想到了古代妇女地位问题;由对诗歌为什么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想到了诗歌的对仗问题等等。另外,学生的发问超出了教参的范围,教参上没有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而教参上讲得细致的问题又恰恰是学生弄懂了的。如问题1、 2、4、6的提出,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如何解决好“给予”与“需要”的矛盾。 五、课后延伸 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课前的研究任务完成得不太好,交流展示会对这部分学生有所启发,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继续进行研究,争取完成任务。另外,交流展示激发了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抓住这最佳时机,进行迁移延伸训练,使学生语文学习更为深入。在对《木兰诗》结束教学之际,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研究一下古代裹足(如果木兰缠了小脚,就不可能去沙场征战)是从何时开始的。 总之,我的《木兰诗》一文的研究性学习组织活动,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而设计的。从实施过程和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学生的发现、讨论、探究、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木兰诗,郭茂倩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木兰诗》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