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朝
杜牧)
这是唐代诗人
杜牧的一首咏史之作,也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通过看古战场的遗物,对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发表看法,感叹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
对于这首诗我的一种理解在于首联可以按第一句到第二句的顺序解释,即诗人到了赤壁后,将古战场的那些早已毁坏的兵器拿起来,经过磨洗,认出了是前朝的遗物。
第二联我们对此进行解释则要从第四句解释到第三句。这就是从“铜雀春深锁二乔”到“东风不与周郎便”。这说的就是,三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O年),
曹操建都于邺(今
河北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故取名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之处。铜雀台建好后,曹操作了《铜雀台赋》这样的诗,这就是:
从明后以嬉游兮 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 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 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 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 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 有玉龙与金凤
二
桥于
东西兮 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 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 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 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 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 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 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 美矣 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 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 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 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以遨游兮 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 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 乐终古而未央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诸葛亮到东吴在舌战群儒中,采取激将法说服周瑜与
刘备联手,共同抗曹。这就是抓住曹操《铜雀台赋》这首诗中的“二桥于东西兮”这一句。对周瑜说,只要东吴将两名乔姓的女子送给曹操,曹操就不会挥师南下了。这时,周瑜便大怒,说曹操欺人太甚,还想将他的妻子抢走。因为江东乔公有二女生得十分美,大乔嫁于
孙权,小乔嫁于周瑜。对于这些,诸葛亮早已知道,为了能建立孙刘联盟,他故意装着不知此事,在曹操的《铜雀台赋》这首诗中的“二桥”中大作文章。这就是他有意将“
桥”字的木去掉,便成为了“乔”,这时,就变成了“二乔”,正好就是乔公的二女大乔和小乔。也正是因为用激将法激怒了周瑜,才使周瑜愿与刘备结盟,共同抗曹。
然而,从军事力量上讲,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孙权三万多,刘备一万多,加在一起不过就是五万人,与曹操相比,力量太悬殊了。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与周瑜都认为只能采取火攻。这就是曹操的兵是北方人,难以适应水战,曹操只好命令将那些大船拴在一起。诸葛亮和周瑜认为,只要来个火攻,他们就难以逃脱被火烧死的命运。如何进行火攻呢?诸葛亮便向周瑜提出他可以“借东风”,正好曹营是在西北面,因此,借来了东风,周瑜早就安排好老将黄盖假投降,便乘着东风火烧曹营,使曹操大败,损失了至少一半以上。
谈了《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之后,再回互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这样说,诗的第二联就应当从第四句开始,来解释第三句。这就是诸葛亮抓住了“二
桥”这两个字,将其变为“二乔”,激怒周瑜,然后实行孙刘联手,大败曹操。为什么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能大败曹操呢?这就是回到诗的第三句中“东风不与周郎便”。这里的“不与”实际上就是周瑜在这种力量远不如曹操的情况下大败曹操,不过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为他提供了方便。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过去那种从第三句到第四句的解释方法,即“如果不是诸葛亮为周瑜借来了东风,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将被曹操锁在了铜雀台中”的解释方法。因为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也好,还是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好,按照我们谈的那种解释都是符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