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一.导入课文 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 二.整体感知课文 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 学生阅读其余部分。 三.分析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 一闹: 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 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 二闹: 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 三闹: 春香曲解诗文。 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 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春香越是流露自然天性,就越是逗人,越叫人忍俊不禁。 四闹: 春香追问君子为什么“好逑”,“为甚好好地求他”。塾师斥责:“多嘴!” 塾师回避这个问题,不想回答。 为什么不想回答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情相悦,这是人的自然天性,而迂腐的塾师却回避人情人性,强加礼教理学,死板教条,令人生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