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审题与立意:
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纪念日”。“纪念日”,是指值得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的日子。考生可以选取国际国内某个或某些重大节日,也可以选取学校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值得纪念的日子,以之作为写作的主体对象,或叙写值得纪念的事件,或记述举行纪念活动的情景内容,或抒发真切的感受,或发表个人的看法等等。总之,选材是广泛的,立意是多元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文体作文,都应扣题而发,都应紧扣“值得纪念”和“日子”两个要素,都必须有着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评分标准:
切入分为54分。
1.紧扣题旨,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能真实生动叙写有关“纪念日”的故事,(公共的、自己的或他人的,现实的或历史的)并能抒发真情实感,或能阐释有关“纪念日”在人类进步发展、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重要意义,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从6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70分。要对照“发展等级”细则,准确赋分;要发现好文章,准确判高分。
2.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能紧扣“纪念日”选材作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有鲜明特色的,可从60分切入。
3.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54分切入,视语言表达水平上下浮动。
4.写记叙文仅是对所叙对象轻描淡写,缺乏情感体验;写议论文仅对“纪念日”空谈泛谈,而无真材实料,观点缺乏清晰有序的表述;写成了“纪念”,忽视了具体“日子”,可在48至53分之间赋分。记叙文中缺乏基本要素,议论文中出现以叙代议、点据不一,比照同等情况降低一档赋分(一档4至5分)。行文若即若离,可在42至47分之间赋分。
5.不解题意,立意偏颇(所写内容不属于“纪念日”,或全无“纪念”价值),硬贴标签,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最高不超过41分。如胡编乱造、违背常理,文字表述低下,在41分以下赋分,最低可判25分。抄袭套作不超过20分。
6.错别字,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篇幅不足400字,最高30分,依实际情况定;篇幅基本完整,字数不足者,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优秀文章:
纪念日
——清明节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俗称“春社”。“春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礼记。明堂位》有官社的记载:“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生于山野乡村,对土地和时令有特殊的感情,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我们总是念念不忘“土地公公”的恩德。在绵阳,最隆重的“春社”祈福仪式,莫过于安县睢水关的“春社踩桥”。这座桥叫“太平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有200余年历史,桥身为20余米巨型单孔弧架,犹如一道彩虹横卧水上,素有“渔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长虹”的美誉。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百姓笃信,在“春社”日这天到这里来踩桥,可消灾免难,祈祷平安。后来,这种习俗被更多的人了解,逐渐成了川西北最负盛名的民间春社活动。每到“春社”日,菜花丛中,鞭炮阵阵,潮水般的人流纷纷云集于此,绵延数十公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与“燕子来时春社”的喧嚣相反,“梨花落后清明”就显得冷清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原本欢乐之节,大禹故里北川,历来有“清明”贺治水成功之说,乡人奔走相告,共庆天下太平。从唐代起,“清明”渐成春游踏青的代名词,且历代承袭成为习惯,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走出户外,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其乐融融。孩子们最钟情的,则要数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还装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绵阳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2008年,“清明”在千呼万唤中,已成了法定假日。但关于“清明”的解读,却仍众说纷纭。这两天,著名学者、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又在呼吁,要原清明的“本来面目”。在熊笃看来,按照《礼记》的说法,“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清明节应是提倡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熊笃说,清明时节,青年男女最适合去水边休憩、划船游玩,甚至到野外谈情说爱。但是,熊笃没有说,如我等中老年人该去做什么?
我想,还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比如踏青、扫墓、祭祖、省亲。
纪念日
我正试图用一种悲痛的语气来作文。 ——题记
“飞蓬,我回来了!看我给你买了什么?”重楼一脸兴奋地举着一顶圣诞老人的帽子——那是顶红色的帽子,上面带有白色的绒球。
飞蓬并没有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低着头,不去看他的眼睛,平静地回答:“回来了啊。”
“飞蓬,你怎么了?”重楼很奇怪,甚至有点生气。平时他回到家,飞蓬总是热情地迎接他,可是今天……
“没事。”极其简单的回答。
“病了?”
“没有。”
“告诉我,”重楼强迫他看自己的眼睛,“你到底是怎么了?”
没有回答,飞蓬拉着他走进了客厅。
“这,这是我家么?”惊讶立即取代了气愤,重楼张大了嘴。白色的挽联代替了和睦的对联,壁画上蒙着一层黑布,桌子上还摆着牌位。温馨的小屋俨然成了灵堂。
愣了半晌,重楼才回过神来:“飞蓬,这……从何说起啊?”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飞蓬反问。
“今天……”重楼搬着指头,“12月1日,世界爱滋病(艾滋病)日;12月4日,全国普法日;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飞蓬接了下去。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重楼茫然了,他怎么会不记得了?以史为鉴,是他常告诉飞蓬的。
趁重楼在客厅沉默之际,飞蓬转身进了房间,他往口袋里装了一些东西,又出来了。
“重楼,走吧。”飞蓬拉住还在沉思的重楼。
“去哪?”
“你会知道的。”
入夜,开始落雪。
重楼跟着飞蓬来到了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们来到了北极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荧荧的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又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他们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飞蓬默默的从口袋里掏出他所放的东西——两支红烛。他递给了重楼一支。随后,他点燃了它们。
顷刻,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宽阔,仿佛纷纷在为记忆拭锈迹。
隐隐约约地传来了笛声。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飞蓬和重楼,都没有出声。他们倾听着。因为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雪又大了些。重楼紧紧地握住飞蓬的手,飞蓬高高地擎着红烛。
后记: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许仅仅是与别人约定的稿子。其中有一段,是我摘抄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坚守一种民族精神。
|